關於蠟燭的詩歌
1. 李商隱《無題》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2.《長門燭》王建
秋夜床前蠟燭微,銅壺滴盡曉鐘遲。
殘光欲滅還吹著,年少宮人未睡時。
3.《贈別》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4.《夜歸》白居易
半醉閑行湖岸東,馬鞭敲鐙轡瓏驄。
萬株松樹青山上,十裏沙堤明月中。
樓角漸移當路影,潮頭欲過滿江風。
歸來未放笙歌散,畫戟門開蠟燭紅。
5.《牡丹》李商隱
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招腰爭舞郁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古人曾用什麽來比喻蠟燭?
應該說,古人用春蠶和蠟燭來比喻老師的敬業精神,自我犧牲的高貴品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出自李商隱的詩《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詩中本意以“春蠶吐絲”、“蠟炬成灰”來比喻對愛人至死不渝的忠貞情感。後世由此引申為對於奉獻精神的贊揚。人們生動地把教師比作“蠟燭”,是對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尚品質給予的高度評價。人們歌頌蠟燭,是因為蠟燭默默地燃燒著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別人,直至將自己燃盡。其喻意是說起蠟燭這種品質,人們就聯想到敬愛的老師,老師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給學生照亮前進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