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菩提心十業。

菩提心十業。

這個菩提心,善之王,必須有因,才能發起。業障略分十種。十點怎麽樣?壹方面,珍惜佛很重要;兩者,想著父母的恩情;三、念老師的恩情;四、念恩人恩;五、思念壹切眾生;六、思考死亡和苦難;第七,尊重自己的精神和理智;八、懺悔業障;九、凈土的生存;十、為了長期念佛法。

聖庵大師的“勸菩提心”

省庵大師講菩提心十因時,每壹因都以“念”字開頭。記住就是記住,永遠不要忘記。

首先,念佛恩。佛陀對我們有很大的仁慈。世尊來到這個世界成佛,不是壹個微不足道的事業,而是壹個偉大的事業(就是讓眾生開顯悟入佛識)。佛不僅在這個世界上表現出八道相輔相成,而且巧妙地以無限化身生活,幫助眾生脫離苦海,從而獲得涅槃解脫成佛的喜悅。

這種拯救不只是為了這壹條命,而是很多代人,我念念不忘。我們常常不知道如何去欣賞佛陀深深的仁慈和美德。只有讀佛經,或者用善知識開悟,我們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佛,才知道佛對我們的恩情是深刻的,是難以估量的,即使破滅也無法報答。所以念佛恩。

第二,想念父母。對於這壹點,或許大家都感同身受,內心是悲傷的。但是,感恩父母的心,真正的成長,並不容易。人在少年懵懂的時候往往是叛逆的,父母對他們刻骨銘心的關心也是冷漠的。通常是在結婚為人父母的時候,妳才真正回想起父母對妳的恩情。

三、念師恩。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身體,世間的老師教導我們禮義道德,世間的老師帶領我們修行佛法,滋養我們的法身和智慧。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離不開老師的教導,所以要時刻念著老師的恩。

第四,念恩人。這主要是針對和尚的。因為出家後不從事生產和貿易,修道所需的大部分生活條件都是靠施主來實現的,所以我應該對施主的恩情心存感激。

第五,記住眾生的善良。這可能大家都不熟悉,但其實眾生對我們都很好。在無邊的生命中,每壹個眾生(包括業障之輪中六大司的壹切眾生)都曾是我們的父母,都曾善待過我。即使從現實中,我們也能感覺到,比如狗幫我們看家,牛幫我們耕田,雞給我們消息。這些都是善意。

前五種因緣都是外在的,講的是感受善良,提出感恩。第六種開始的時候,要面對自己,要思考。

首先是思考生死。無邊劫,我們生生死死,死死在苦海裏。只有深入思考大苦,才能有強烈的離開輪回之心,才能發動求生欲和極樂。

第七,尊重自己的精神過去。要知道我們之前和現在壹直在思考的精神自性,是等於十方三界的諸佛的,所以要“敬己之靈”,敬己之佛性。

第八,懺悔業力。想到我們自無涯劫以來業障已深,智慧已淺,如果不誠心懺悔,菩提心的萌芽就會受到嚴重阻礙,無法發芽。

第九,生存凈土。在這個世界上很難想到即使能發菩提心,也很難做到菩提心。只有住在凈土裏,才能順利航行,快速成就菩提心,真正成就菩提心。

第十,為了讓佛法長久,這裏的“佛法”指的是佛教。

法末,法弱,魔強。佛法時代,有教、有行、有理、有果。即有教法,有實踐,有證據;像法學時代,有教法,有實踐,少證據;到了法律期末,只有教學方法、實踐和結果證明是不可能的。

但是,佛教是靠人發揚光大的。如果真的有壹個人批發大菩提心,刻苦修行,那麽佛教就可以通過這樣的人得到延續和發揚,佛法就能在這個濁世和惡世長久存在。

最後壹個只是呼應開頭。第壹因緣是念佛恩,那麽如何才能報答佛恩呢?讓佛法久留,是報答佛的最好方式。

這十種發菩提心的原因,從對佛恩的感受,到自己修持聞法報佛恩,都離不開父母、老師、布施者、眾生的善心。我們通過壹系列的感恩和感恩,喚起慈悲心和慈悲,最終喚醒菩提心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