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梁實秋:人性

梁實秋:人性

自從宇宙誕生以來,人類就是萬物的主人。人類的靈性、可塑性和對生存的適應性,使人類幾千年來壹直活躍在歷史舞臺上。

人類的靈性造就了人類的思維本性,使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化到今天的文明社會;人的可塑造性,讓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長相,不同的世界觀;強大的生存能力使人類在幾千年的各種戰爭和自然危機中生存下來,更好地生存下去。

經過幾千年的繁衍,人類開始有了自己的文明,關於人的文化開始代代相傳。隨著人類的不斷升級,關於人類的文明也在發生變化。千百年來,就中國而言,孔子的思想和文化理念壹直備受推崇,儒家基於人性的知識至今仍是討論的對象。

人性是什麽樣的?對於這壹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無論人類如何解讀人性,都無法從客觀和情感上得到最準確的答案。

有人說“人性本善”,有人說“人性本惡”,還有人認為沒有善惡之分。有沒有善惡之分,沒有人能做出準確的結論,因為環境不同,出發點不同,對善惡的理解也不同。

基於人性的討論壹直是人們關註的對象。道德與人性,被不同學派的人用不同的理念詮釋過。儒家、法家和道家是詮釋人性和道德的標誌性流派。

在現當代社會,人性仍然是壹個討論的話題,而這其中,關於人性最煽情的發言當屬著名作家梁實秋。

壹,梁實秋對人性的闡釋

梁實秋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作家、文學評論家和翻譯家。梁實秋之所以能在文藝復興社會中占有壹席之地,源於他的人性論及其翻譯,而他的《雅舍隨筆》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才被人稱道。

梁實秋的思想和他自己的想法壹直是有爭議的,這種爭議體現在他自己的矛盾上。梁實秋的人性論,就是因為這種無法交融自己的矛盾,才顯得偏激卻又理性。

很難想象寫《雅舍隨筆》的作者會有如此偏激的言論和思想,但這就是梁實秋。梁實秋人性論的成名與當時的文化名人魯迅有直接關系。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梁實秋這個初出茅廬的新人,和魯迅這樣的文學大師來壹場筆戰,實在是愚蠢。然而梁實秋做到了,壹做就是八年。

八年來,兩人從對文學的爭論發展到對人性的爭論,最後發展到人身攻擊。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直到魯迅去世才停止。因為這場論戰,魯迅鮮明的文學風格和梁實秋的文學思想被打上了政治的標簽,最後梁實秋不得不旅居國外。

可以說,蕭何敗了,蕭何敗了。梁實秋因其極端、不成熟的矛盾思想而害了自己,在後世壹直被稱為“資本家的走狗”。

當時梁實秋認為:“文學的目的是通過宇宙中自然生命的各種現象來表現普遍的、固定的人性。”梁實秋認為文學是用來探索固定的普遍人性的,文學的普遍性使他備受爭議。

對他來說,文學的價值不在於時代精神、革命理論、傳統思想是什麽。重要的是,它是否反映了普遍的人性,顯示了無限和超越的真理。

文學無處不在,適合全人類。文學因人而生,人在探索文化,文化也在與時俱進。文化和人文是不可分的,但又是相互獨立存在的。

梁實秋認為文學價值反映普遍的、固定的人性的觀點確實是正確的,他的思想也有理論依據,但梁實秋忽略的是文學的個性。

古語有雲,“物以類聚”,人與人之間存在矛盾和差異,體現在社會地位、文化水平、人性和道德上。

不同的社會地位使人們對文學有不同的理解,就像在中國古代,讀書是文人的專屬,那些高雅深刻的文學是文人雅士的存在,是上流社會的享受,而普通人只要能活著就是文學之後的奢侈品。

在現代社會,文學是普遍的,也是普遍的、固定的人性。每個人都可以讀,都可以學,無論多麽深刻,有人寫,有人看。

但是,無論是現代社會還是古代封建社會,文學從來沒有任何門檻。唯壹的門檻就是妳有沒有讀書的意識,這是意識層面的東西。所以文學沒有階級之分,沒有對錯之分。區分文學的唯壹方法是它是否反映了對人和社會的有用性。

梁實秋認為那些贊美領導的廣告和文章是沒有用的,不反映人性的文學不是文學。但是,文學無處不在,人也不壹樣,所以文學自然也有差異,有不同的個性,就像人壹樣。

在現代社會,個性這個詞已經成為壹個熱門話題。人們追求個性,崇尚多元,千篇壹律的傳統思想已經被拋棄。梁實秋之所以忽視文學的個性,與他自身的家庭背景和他對傳統思想的尊重有關。

第二,深入分析梁實秋,探討形成梁思想的主要因素。

為什麽梁實秋看不到人的個性,關註不到文學的個性?這壹點其實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受魯迅影響,人們對梁實秋有偏見,甚至帶著有色眼鏡看他。就像妳在不經意或單純的思考中,被貼上了政治掛帥的標簽,那麽這個人再怎麽文筆好,再怎麽愛國,也彌補不了他的錯誤。

梁實秋有什麽問題嗎?不管是不是,他的錯就在於他口無遮攔,思維不成熟,態度沖動。沒有錯,因為他受自身條件影響。傳統思維讓他固步自封,無法突破自我。他只能看到這些東西,這讓他的言論很偏激。

如何概括梁實秋言論偏激的三個主要原因:

出身家庭和社會地位的影響。

梁實秋出生在壹個士大夫家庭。他家經濟狀況不錯,教育自然是以傳統教授為主。所以梁實秋從小沒吃過苦,性情溫順。他是壹個謙虛紳士的形象。

梁實秋在清華讀高中,畢業後被送出國留學。可以說,梁實秋的學習和發展都是按照父母定制的路線進行的。他本人對這種傳統的生活觀念和未來安排並不反感。

在個人婚姻的選擇上,自由戀愛壹直是那個時代的主流,但梁實秋仍然接受包辦婚姻,並樂此不疲,這反映了梁實秋的傳統思想。

從這壹點可以看出,出身家庭對梁實秋的認知世界影響很大。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生活中,也體現在人們的心理、觀念和世界觀上。

2.尊重儒家思想

梁實秋的傳統思想對他影響很大,而造成這壹切的是他對儒家思想的推崇。梁實秋壹生都是儒家倫理的信徒。他說:“在我看來,儒家倫理總體上是好的。”

梁實秋喜歡儒家倫理,認可儒家對人性的理解。所以儒家的倫理道德讓他無法超越這些,只能在這個有限的圈子裏詮釋他的人性。他的觀點缺乏自己對人性和世界的探索,所以思想不成熟,大部分是受別人思想的影響。

3.巴比特的理論影響很大

如果說梁實秋早期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的話,留學之後,梁實秋作為白璧德的弟子,在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等西方作家的影響。他認可白璧德等西方世界的主流思想,也相當認可他們的人本主義和人性解讀。

巴比特本人的思想更傾向於理解現實、接受現實、改善社會,認為人類社會具有同等價值和普世價值。

白璧德和梁實秋都認同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學思想對梁實秋的影響是壹樣的,造成了他認知上的極端。

4.社會地位和自我優勢

梁實秋因為出身於封建貴族家庭,有著強烈的自我優越感,所以受到了貴族教育和思想的毒害。

這種優越感體現在他認為自己的成就、對文學的解讀、對人性的表達都是分階級的。這個階層來自於他自己的貴族家庭和貴族思想。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梁實秋被罵悲劇的原因來自於以上四個因素。在那個半封建社會,崇尚文學價值是普遍的人性,但又強調文學的階級性,可以說梁實秋就是這樣壹個矛盾的存在。

不適合的時候就是不成熟,也引起廣泛關註。梁實秋的膽識和勇氣,真是無與倫比。貴族的優越感和壹往無前的勇氣造就了他敢打敢拼的勇氣。

盡管梁實秋壹再表示“壹切文明都是少數天才的獨創”,“大多數人沒有文藝,文藝不是大多數”。但我們不能否認,有些文藝的東西,只有天才才能創造出來,但沒有文藝,大多數人就得罪了全世界。

文藝誕生於民間,後作為高雅藝術進入封建社會皇室貴族,梁實秋拋棄了文學的根本,強調文學的優越性和自己的優越性,這是壹個很大的錯誤,似乎本末倒置。

其實梁實秋本人,除了言論偏激,思想不成熟之外,他的人生觀念和文學素養還是挺現代的,值得學習。

20世紀80年代後,文學界人士更青睞梁實秋的優雅散文,梁的心態讓戰後處於和平狀態的人們迫切需要。梁實秋本人的魅力在於他執著的人生,無憂無慮的態度,優雅的幽默。

不得不說梁實秋的文學散文《雅舍》,但他晚年寫的散文更有涵養,平實充實的內容讓人倍感親切,勾起人們的回憶。梁實秋在《時間是意外的親情》壹書中,回憶了出現在他生命中的那些人,和他們壹起走過的青春。

這本書可以說是了解梁實秋青年時代最好的壹本書。在信中,他寫了他的高中,他的朋友和他的愛情。他盡力描寫他的朋友徐誌摩、聞壹多和他的情人程女士。

書中傳達的珍惜有限生命,隨緣享受生活的精神特質,讓我們倍感溫暖,感慨萬千。我們特別佩服梁實秋的人生觀,他蔑視生命,卻熱愛生命。

他的《雅間隨筆》傳達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壹幅幅幸福飄渺如夢的景象,他想說的是讓人們學會生活。如果妳能把貧窮和悲慘變成動力,在生活中藐視金錢和名譽,即使在簡陋的房間裏,即使沒有三餐,妳也能過得很精彩。

梁實秋對生活的態度,閑適的心境,對人性的理解,總是讓他的文學讓人驚喜。他深厚的文學功底,傳統文化的熏陶,字斟句酌,引經據典,真是精辟。好的文學,好的作家應該是這樣的,能寫能活。

梁實秋對文學的貢獻不僅在於他的散文多而好,還在於他翻譯的莎士比亞令人震撼。他對寫作的熱愛和對文學的執著,讓他的文字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