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
徐六歲開始跟隨父親徐學習中國古典作品和書法,九歲開始學習中國畫。1915年,他移居上海,在那裏他靠商業和私人工作謀生。他於1917年前往東京學習藝術。回國後,應蔡元培之邀,開始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任教。從1919開始,徐留學於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在那裏他學習油畫和素描。他在西歐的旅行使他能夠觀察和模仿西方藝術技巧。他於1927年回到中國,從1927年到1929年,在中國的壹些機構獲得了壹些職位,包括在位於前首都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任教。
在1933年,徐組織了壹次中國現代畫展,該畫展在法國、德國、比利時、意大利和蘇聯展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徐遊歷東南亞,在新加坡和印度舉辦展覽。這些展覽的所有收入都捐給了飽受戰爭之苦的中國人民。
奔騰的駿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徐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徐悲鴻是油畫和水墨的大師。然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中國傳統風格的。在努力創造壹種新的民族藝術形式的過程中,他將中國的筆墨技巧與西方的視角和構圖方法結合起來。他將堅定而大膽的筆觸與精確的形體描繪融為壹體。作為壹名美術教師,他主張技術從屬於意境,並強調藝術家的生活經驗的重要性。在當代所有的畫家中,徐可以說是對中國現代藝術的走向負有最大責任的壹位畫家。許在共產主義時代初期制定的政策不僅繼續控制著政府對藝術的官方政策,而且繼續指導著中國各藝術學院和大學的總體方向。
徐得到了亞洲藝術收藏家的大力支持。在1939和1941之間,他在新加坡、印度和馬來亞(檳榔嶼、吉隆坡和怡保)舉辦了個展,為中國的戰爭救濟工作籌集資金。在1939年3月的壹次戰益展中,徐與中國水墨畫大師任伯年(簡體中文:任伯年;拼音:rènónián)和齊白石(簡體中文:齊白石;拼音:Qí Báishí),並在維多利亞紀念館展示了171件藝術作品。[2]
在印度期間,他還會見了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和聖雄甘地等名人,並從中獲得了靈感,從而創作出了壹些標誌性的作品,如在薩姆展出的4.21米寬的《愚公移山圖》。他在東南亞逗留期間還創作了《六朝詩後》、《珍妮女士畫像》、《放下妳的鞭子》等作品。山姆導演提到,徐的《名字》在亞洲現代現實主義藝術中名列前茅,他與亞歐各地的聯系,開啟了歷史敘事、美學與思想在藝術上的交流與影響的新篇章[1]
徐不斷地用新的技術和國際美學拓展視覺藝術的邊界,試圖重新創造中國藝術。事實上,徐的影響在20世紀初就已經超出了中國。許多新加坡先鋒藝術家,如西、李萬芳和瑞,都視他為良師益友,與許共同倡導近距離觀察自然,將寫實主義註入中國畫。[3]
這兩個花瓶中的壹個是馬來舞者,據信是在1940年制作的,並送給了徐的朋友黃兄弟兩人,他們在1953年因中風去世。他死後,在他北京的家中建立了壹個徐悲鴻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