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道德審判範曾”真的不道德麽

“道德審判範曾”真的不道德麽

圍攻範曾,這樣的“道德審判”道德嗎 ?《環球時報》的社評文章總是讓人讀來忍俊不禁,也不吐不快。

正如文章中所提到的,事情的原委是範曾在某次研討會上做了壹首七律詩。這首七律,相信許多人都已讀過。範大師的詩歌水平究竟如何,筆者是詩歌的門外漢,不敢妄加評論。不過,單單是這首詩中所用的壹些字眼,諸如“皇圖”、“龍吟”等等,不僅泛著陳腐的氣息,也難免會讓人有別樣的聯想。

或許,許多批評者的筆觸更多的也是著眼於此。“壹些人從道德角度對範曾發起攻擊。他們把範曾的行為定性成‘投機’和‘諂媚’,宣揚知識分子應‘保持氣節’”。《環球時報》評論文章的描述,也算是從側面證明了這壹點。若是還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那就再套用評論文章的壹句話,”我們並不知道範老先生是否有做這種楷模的興趣“,那誰又知道知道評論者並非是沒有這樣的興趣呢?

隨意地用“道德”去評價、尤其是“審判”壹個人,的確未必恰當。但不要忘了,範曾首先是壹個名人。既是名人,得到、享受了更多的社會資源,甚至,也在客觀上可以影響到更多的人,公眾當然可以對其的言行給予更多、更細致的審視。更何況,愛之深、責之切,翻出他的壹些舊賬,或許會讓人難堪,但從網友扒出的壹些細節來看,至少,過去的範大師是有著道德瑕疵的。那麽,類似的批評恐怕就絕非是要將他“壹棍子打死”了。否則的話,道德的評價功能似乎早就該被扔到爪哇國去了吧。

更重要的是,範曾的詩歌究竟有沒有向權力獻媚?不妨再看看《環球時報》的評論文章:“他以詩抒情,何不尋常之有?即使稍有,它破了當今社會的規則和尺度了嗎?”

範大師的情懷或許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但這種“尋常”是普通的“人情練達”也好,是對高級領導人的“尊敬”也罷,或者是對社會的贊頌,當真就沒有絲毫的“諂媚”?向權力獻媚,哪怕是“稍有”,恐怕都是對當今社會的規則和尺度的破壞。

事實上,向權力獻媚,相對應的就是我們所痛恨卻又無處不在的馬屁文化,衍生出的則是權力濫用。很顯然,這些東西不僅妨害社會發展與進步,也背離了“法治中國”的精髓。從這樣的角度看,我們批評範曾,甚至道德審判之,真的不道德麽?退壹步而言,即使我們最終是誤會了範大師,但對社會而言,這種“道德審判”又何嘗不是壹種鞭策與警醒?便是範曾本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大浪淘沙,也只會讓大師的光彩更顯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