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從月夜詩歌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感情

從月夜詩歌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感情

杜甫的《月夜》至真至深的情感體現在哪裏?

清風明月逍遙客

08-15 · 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

唐天寶十四年十壹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史稱唐肅宗 。此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可惜在途中不幸被叛軍俘虜,押至長安。

《月夜》正是作於杜甫身陷長安城之時,是其想念遠在鄜州的妻子與兒女的佳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與杜甫的許多憂國傷民題材的詩歌不同,在《月夜》壹詩中,杜甫妙用曲筆,結合內心深情而又動人的想象,輔之以清麗而自然的語言,將詩的意境層層遞進,思親之情壹層更比壹層深,讓我們真切地看到壹個因戰亂離別而在兩地苦苦相思的家庭的真情與哀傷。《月夜》壹詩以獨特的藝術手法促進情感的層層遞進,而又因其中傳遞出的真實可感的親情形成了獨有的藝術特色,表現手法與情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詩以想象開頭,開頭便言“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想象遠在鄜州的妻子同樣望著這清冷的月亮,自古明月寄相思,而此時夫妻二人雖看著同壹輪月亮,兩地遠隔,不得相守,只壹個“獨”字便道盡了工部的孤獨、其妻的孤獨,以及壹個家庭在烽火之中不得相聚的孤苦。頸聯則是詩人對於同樣遠在鄜州的兒女的想象,稚嫩的小兒女還未懂得思念遠在長安的父親,壹句“未解憶”遠比“解憶”來得更加令人心生悲戚。

頷聯“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描寫妻子獨自望月思念自己的美麗形象,“雲鬟”“玉臂”二詞將妻子清麗動人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而從這動人的描寫中又可窺見杜少陵對於發妻的拳拳深情,可謂語麗情濃。渺渺霧氣將妻子的頭發打濕,清冷的月光又沁寒了她的手臂,若不是站立望月、思念夫君的時間長久,頭發又怎會被霧氣打濕呢?尾聯的想象則將詩的親情抒發推到了最高點,詩人此時心中最大的渴望,便是山河收復而自己能與妻子兒女團聚。

在這蕭瑟的秋夜中,獨留妻子壹人在鄜州對月長思,杜甫心中也是滿懷憂慮與愧疚,全詩著墨於對遠在鄜州的妻子兒女的想象描寫,而無壹言直說己身,可見家庭與親情無比貴重。

《月夜》情感內涵深厚,有對妻子的思戀,杜甫壹生顛沛流離,遭遇坎坷,而他的結發妻子在他失意落魄的時候壹直陪伴在他身邊,幫他料理好家庭瑣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妻子無疑是杜甫壹生中極其重要的壹個心靈支柱;有對兒女的愛憐,小小年紀便要經歷戰火離亂,尚未懂得思念父親就與父親分開。為人父者,無法在兒女身邊盡教導之責,心中總是存著愧疚;有對親人的擔憂,生逢亂世,說盡了亂世中團聚的不易、相逢的欣喜與相互擔憂的急切心情;對家庭的責任,壹生與老妻相守相愛,體現為對家庭的仁愛與親情的堅守。

《月夜》壹詩貴在“真”、貴在“深”,親情描寫至真至深,這正是千百年來此詩被奉為杜甫親情詩名篇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