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有句老話是祖上傳下來的——“沒人看見和解,卻是有心知道”。在電視劇《大宅門》的很多場景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壹個古老的書童字體,上面鐫刻著“沒人看見和解,卻有意知道”。
《周易·坤文言》:“有良家,必有余慶;積貧積弱,必不止壹家。”
《國語·周瑜論》:“口之宣言也,好與壞必興,善與惡必敗,故富貴衣食。”
列子傅說:“行善不是名,而是名隨其後。”
《盤庚書》:“汝為心,賢於民。至於妳的婚友,皮敢說大話,妳積德了!”
史記·劉、列傳:“禮樂可以百年積德而復興。”
金《西征》:“庶人之子來,神之運落;積德別無他法。”
“修合”壹詞,最早出現於北宋時期,是與中藥采集加工過程有關的術語。修是指對未加工的藥材進行加工處理;配伍是指藥材的選擇、搭配、組合。修是指中藥的采集、加工、配制過程,涉及藥材的產地、色澤、質量、炮制等,直接影響中藥的療效。
中國著名作家、《人民文學》雜誌副主編肖復興先生在《法制晚報》上的壹篇文章說:“以前老北京有個老藥店叫萬泉堂,現在就在崇文門外新世界商廈的位置上。最早開於明朝永樂年間,比著名的同仁堂還要古老。大廳裏有壹副很有名的扶柱對聯,叫做:沒人看見,只有上帝知道。這副對聯壹直掛在藥店的大廳裏,直到解放後。當時的藥店和醫生也註重賺錢,但更註重醫德。什麽叫‘沒人看見,但有意知道’?也就是說,妳要有敬畏之心。就算沒人知道,教室裏的醫生給病人治病,藥店店員給病人拿藥,妳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更何況妳做的每壹件事,上帝都有眼睛!這叫醫德。”
另壹種說法是:“沒人看見和解,只有上帝知道”出自北京同仁堂。同仁堂始建於1669(康熙八年)為樂顯揚,又稱樂嘉老店。樂祖籍浙江寧波,明永樂年間遷居北京。他的後人當了太醫院的官,創辦了同仁堂藥房。他的兒子勒·馮明繼承祖業,總結前人制藥經驗,完成了《切丸方·聖高丹》壹書,明確提出了“雖加工繁,不省勞力,雖味貴,不省物力”的指示。樹立“沒人看見和解,是有意知道的”的意識。
1723年,同仁堂於清朝供奉於雍正帝。後來同仁堂獨立經營官藥188,歷經八帝。據考證,同仁堂與萬泉堂關系密切。萬泉堂創始人和同仁堂創始人都是音樂人。這個說法可以從與萬泉堂有很大淵源的同仁堂樂師第十三代孫樂松生的說法中得到驗證:“清朝初期,我家開同仁堂的時候,或者更早,我們也開萬泉堂藥店。”
後來因為店裏債務眾多,萬泉堂開始和索先生合夥打理店鋪。在最終將萬泉堂調到陜西蔣承齋之前,他還與闞等人合資經營了壹段時間。至此,樂嘉和萬泉堂逐漸失去了直接的人事聯系。雖然此時已經不是“兄弟店”了,但萬全堂和同仁堂的關系依然密切——直到解放前,萬全堂和同仁堂用的是同壹個方子。
“沒有人看到和解,但上帝知道”,意思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不要違背自己的良心,忘記了公義,因為妳所做的壹切,上帝都知道。在很多佛教寺院裏,經常可以看到壹副對聯:“雖無人見真心,神知”,也是這個意思。
數百年來,“沒人看見和解,卻是有意知道”的古訓壹直是中醫行業的職業道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