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表達的思想和感情是非常明顯的。蘇軾因政治上的失意和與哥哥蘇轍的分離,在中秋節感到沮喪和失望。但他並沒有陷入消極悲觀的情緒,立即用超然的哲學思想消除了自己的憂慮,最終展現了熱愛人類生命的矛盾過程。但前人多有誤解,說宗申讀《瓊樓玉宇》壹句,嘆曰:“蘇軾總愛君”,即額遷汝州。這種說法與事實不符。蘇軾在黃州遷到汝州後,不能說是因為這個字才遷到汝州的。
詞的第壹部電影主要表達了他對政治的感受。開頭那句“明月幾時有?問青天酒事”出自李白《飲酒問明月》詩:“青天何時有月?我要停下來喝壹杯,問壹下”。同時指出飲酒賞月。接下來我說:“不知天上宮,今夕何年?”表面上看,似乎是贊美月夜;當今朝廷的形勢也有壹些啟示。《詩經》中“何夕?看這個愛人!”我不問今天是什麽日子,而是用贊美的語氣:“多麽美好的壹天啊!”的含義。下面三句“我要乘風回家”表面上說的是“我本來是神仙境界來的,現在想乘著風回到神仙住在天上的‘瓊樓玉宇’,但又怕受不了天上的寒氣”。這些話也意味著,在政治際遇方面,我想回到朝廷,但又怕黨爭激烈,難以容身。最後那句“舞尋影似在人間”的意思是,既然天堂回不去了,不如在人間。這裏所謂的“土”,就是當地方官,只要努力,也能為國家做貢獻。這之後,他仰望明月,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表現出積極樂觀的心情。
這首詩的第壹部分描述了他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矛盾的感受,第二部分表達了他對哥哥的懷念。蘇軾和蘇轍是兄妹。據蘇轍《超然臺敘》載:“子瞻(蘇軾人物)掌余杭,三年不得更換。在濟南,我也謀求保衛東州。我們既然請了高密,就有了五月遷到密州的命令。”蘇軾拋棄了有著美麗湖光山色的杭州,因為兄弟情從南到北。但是到了密歇根之後,還是不能經常見到哥哥。思念弟弟構成了這首詞下壹段的抒情文本。
下壹部片頭有三句話:“轉諸葛,低窪戶,不眠照”“轉諸葛”,意思是月色移向秀麗亭臺。“低級戶”就是月光照在傷心不恨的人身上,讓他們睡不好覺。《諸葛》《胡琦》和之前的電影《瓊樓玉宇》相比。既寫月光,也寫月下的人。這樣就很自然地過渡到另壹個主題,個人的鄉愁。“不應該有恨”是壹種反問語氣和抱怨語氣的對月提問。“不應有恨”而有恨在其中,意為“道無情而有情”。下面三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成”變成了安慰的語氣;既然月有圓月,人有離合,自古以來就是如此,那就沒什麽好難過的。只願兄弟二人在遙遠的時光裏,在中秋賞月,彼此珍惜。《蟬娟》,月光下的美麗容顏。這句話來源於謝莊樂府中“月明千裏”的句子。明白遠方的人可以“行萬裏* * *”,所以可以“無怨”。以壹種美好的境界結束整個字,就像上壹部《舞出影子,究竟是什麽樣子》的結局壹樣積極樂觀。壹方面是對無法團聚的兄弟的安慰,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際遇的安慰。
這個詞的第壹部和第二部都有人生哲學的含義。比如第壹部的結語中“舞出影來,究竟是什麽樣子”,這就類似於陶謙在桃花源詩中說的:“諸聖居壹處,人間有清有濁。我的心閑了,我看到了它,我想起它突然逝去了。也就是說,無論妳在哪裏,都是有境界的,有聖域的,有清境的,有濁境的。當壹個人心胸開闊,思想開放,就在聖域,在凈土。相反,凈土和聖地都沒了。同時,這也是儒家認為的“誰也不自滿”。有了正確對待事物的理念,無論在哪裏都可以有所作為,心安理得。在人間可以幸福,何必上天堂?在外面當地方官也能成就壹番事業。為什麽壹定要回到朝廷?下壹部電影《來不及完整》,包含了以下含義: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完美的事物,人生必有壹次重逢和壹次離別;這和月圓的時候總是缺壹點是壹模壹樣的。這是自然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