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赤壁·杜牧》原文與賞析

《赤壁·杜牧》原文與賞析

杜牧

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是詩人憑吊赤壁古戰場所寫的詠史詩。它認為歷史人物的成敗榮辱具有某種偶然性。杜牧的這類絕句開宋人詩歌議論之風。“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對岸為烏林,相傳是孫權、劉備聯軍與曹操軍隊決戰的地方。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足而立的形勢。周瑜統率吳軍,作為主力,用火攻大敗號稱八十萬的曹操大軍,壹舉成名,成為歷史上的英雄人物。

這首詩構思精妙。它分兩個層次:前二句記事,由“折戟”起興;後二句議論,卻在“東風”上做文章,把整首詩寫活了。杜牧不愧是駕馭七絕的高手。

壹開篇,詩人就巧用“折戟”渲染出壹種古戰場的氣氛。在長江邊上的赤壁古戰場,發掘出壹件沈沒在沙層裏的斷戟。它雖然浸泡在江水中,卻還沒有爛掉。詩人把它拿起來,磨去鐵銹,沖洗幹凈,從銘文中辨認出,這是前朝三國時所鑄造的兵器。第二句,圍繞“折戟”,連用了“將”“磨” “洗”“認”四個動詞,使詩人聯想到戰爭雙方的周瑜和曹操。

周瑜以弱勝強,關鍵在於火攻;火攻取得成功,關鍵是靠東風。曹軍不諳水戰,錯誤地連接船艦,使首尾相連。當時正刮東南風,吳軍乘機派出縱火的船艦,張帆直插曹操的水軍,把他們的船艦燒著。周瑜乘曹軍大亂,率領精兵進擊,戰勝了對方。如果從正面議論這件事,難免流於壹般化。詩人卻從反面來說:如果東風不給周瑜提供方便的話,曹操就可能變成勝利者,把大喬和小喬奪去,置於銅雀臺上,作為自己的姬妾。銅雀臺在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所建,因樓頂置大銅雀而得名。“春”,指春情,屬於戲謔之筆。“二喬”,喬公的兩個女兒,都是國色,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瑜。二喬歸曹操所有,就是東吳的滅亡。憑借東風,周瑜功成名就;沒有東風,周瑜恐怕連老婆孩子都保不住。後二句詩尖銳、活潑、巧妙、幽默。杜牧通古今、有才略,但沒有遇到“東風”這樣的機會,因此在周瑜身上借題發揮。

後二句絕妙,眾人詠赤壁,只善當時之勝,杜牧之詠赤壁,獨憂當時之敗。此是無中生有,死中求活,非淺識可到。(謝枋得《唐詩絕句註解》)

杜牧之作《赤壁》詩雲……意謂赤壁不能縱火,為曹公奪二喬置之銅雀臺上也。孫氏霸業,系此壹戰,社稷存亡,生靈塗炭都不問,只恐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許《彥周詩話》)

彥周此語,足供揮麈壹噱,但於作詩之旨,尚未夢見。牧之此詩,蓋嘲赤壁之功,出於僥幸,若非天與東風之便,則周郎不能縱火,城亡家破,二喬且將為俘,安能據有江東哉?牧之詩意,即彥周伯業不成意,卻隱然不露,令彥周輩壹班淺人讀之,只從怕捉二喬上猜去,所以為妙。詩家最忌直敘,若竟將彥周所謂社稷存亡,生靈塗炭,孫氏霸業不成等意,在詩中道破,抑何淺而無味也!惟借“銅雀春深鎖二喬”說來,便覺風華蘊藉,增人百感,此政是風人巧於立言處。彥周蓋知其壹,不知其二者也。(賀貽孫《詩筏》)

(“自將”句)何必要“認”,乃自將磨洗乎?牧之春秋,在七個字內。意中謂魏武精於用兵,何至大敗?周郎才算,未是魏武敵手,又何獲此大勝,壹似不肯信者,所以要認。子細看來,果是周郎得勝,雖然是勝魏武,不過壹時僥幸耳。下二句,言周郎當時,虧煞了東風,所以得施其火攻之策,若無東風,則是不與便,見不惟不能勝魏,江東必為魏所破,連妻子俱是魏家的,大喬、小喬貯在銅雀臺上矣。牧之蓋精於兵法者。(徐增《說唐詩》卷十二)

(許)?議論多有根柢,品題亦具有別裁。惟譏杜牧《赤壁》詩不說杜稷存亡,惟說二喬。不知大喬孫策婦,小喬周瑜婦,二人入魏,即吳亡可知。此詩人不欲質言,變其詞耳。遽詆為“不識好惡”,殊失牧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