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作品介紹
《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的作者是王維,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25卷第24首。此詩描述了作者離開黎陽城到滑州時的所見所感,表達了作者對故人丁三的深切思念與對故地黎陽的深情眷戀。
《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原文
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⑴
作者:唐·王維
隔河見桑柘,藹藹黎陽川。
望望行漸遠,孤峰沒雲煙⑵。
故人不可見,河水復悠然⑶。
賴有政聲遠,時聞行路傳。
《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註釋
⑴滑州:今河南滑縣。黎陽:河南浚縣古稱。
⑵孤峰:指大伾山,位於今浚縣城東。
⑶河:指黃河。
《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創作背景
黎陽古城襟山帶河,西依衛水。浮丘山古柏成蔭,大伾山孤峰突起,蒼翠蔥郁,黃河水東北奔流。公元726年(唐開元十四年)夏,王維別離濟州前往長安,途徑黎陽,被美如畫廊的黎陽山水所吸引,從而產生了棄官歸隱,擺脫世俗的念頭。在黎陽遊俠壹樣轉了幾天,最後選定淇水之濱定居,開始了悠閑、舒心、自然的田園生活。王維得以從官場脫身,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從而獲得了壹種平和寧靜的心境。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秋,王維要離開黎陽趕赴長安,丁三在家中晚宴給王維踐行,王維晚宴贈詩《丁寓田家有贈》。次日,與丁三黎陽渡口話別,王維乘船渡河到達滑州,於是就有了《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這首詩篇。
《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賞析
從題意可知,王維到滑州想起了丁三。前壹天他在丁三家的晚宴上所作詩《丁寓田家有贈》最後四句說:“道存終不忘,跡異難相遇。此時惜離別,再來芳菲度。”表達了兩人的深情厚誼,也表明了王維對黎陽城的眷戀之情。在黎陽漸行漸遠後,這種情感越來越濃,因此他在《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中說:隔著黃河遙望對面的黎陽,樹木成林,綠意繁茂。漸漸地走得遠了,黎陽那座孤峰突起的大伾山消失在身後的煙雲霧嵐之中。與對岸黎陽的丁三老友相見不知何日,只有那奔騰的黃河之水依然如故。黎陽那段半官半隱的田園生活,所給予的評論之聲也已漸遠,也許在以後的人生征途中偶爾會傳來壹些消息。此詩的字裏行間隱藏著王維揮淚依依惜別的身影,難忘兩年來在黎陽民間和睦相處的情景,難忘曾經的悠閑、舒心、自然的田園生活,可惜“望望行漸遠,孤峰沒雲煙。”讀者讀後不難體會到那種牽腸掛肚的不忍離去之意。
《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mójié),人稱詩佛,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乃是佛教中壹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以潔凈、沒有染汙而著稱的人。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壹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壹,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繁體對照
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
作者:唐·王維
隔河見桑柘,藹藹黎陽川。
望望行漸遠,孤峰沒雲煙。
故人不可見,河水復悠然。
賴有政聲遠,時聞行路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