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高考如何將古詩詞運用到作文中

高考如何將古詩詞運用到作文中

首先,提供材料,練習寫作。

古詩文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寶貴遺產,其精華、語言凝練、意境優美、感情真摯。根據表達的需要,詩人的語言高度濃縮概括,情節跨度大。它有很強的跳躍能力。這使得詩中有許多“空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合理的想象,對跳過的情節進行補充,對濃縮概括的語言進行具體化,這是壹個很好的時機。

1.拓展外延,多角度練習寫全文。

有些古詩內容豐富,結構完整,個性鮮明。這可以作為學生作文的有機補充,有選擇地練習寫作。在練習寫作時,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歌,教師應向學生詳細介紹詩歌的來源、背景和詩人的情感。在學生理解了詩歌的內涵後,讓他們練習、拓展、改寫,從各種角度讀完壹首詩後,寫出壹堂令人難忘的課,從而給學生發揮想象力的自由。學生們將放飛他們的想象力,充滿興趣,進入詩意的境界,體會他們的感受,創作出精美的文章。比如,我在教學生唐代詩人賈島的壹首名為《李寧隱居》的詩時,學生們得知了這首詩的出處,模仿當時正在上演的電視劇《談乾隆》寫下了《談賈島的制作》壹文。文章描述了賈島是壹個文采頗為消極的小和尚。在被壹個周遊世界的鐵嘴遊說後,他攢下家財,去北京求名。但壹次次嘗試都失敗了,也沒錢回家了。他聽說當時的下士荊和韓玉禮賢結交了世界各地的學者,認為這是壹個發達的機會,於是皺起眉頭,制定了壹個計劃。壹天,他趁韓愈外出,以思詩為名,故意沖撞韓愈的儀仗隊,被軍隊抓住,帶到韓愈面前。賈島連忙解釋說,自己沈迷於詩詞,不知道“小鳥在池邊樹上待,和尚敲門”是“敲”好還是“推”好。打坐時無意撞見大人,望大人見諒。韓愈不僅沒有責怪賈導,反而被賈導的好學深深打動了。我很高興邀請賈島到府邸長談。而且要保證賈導當官。從此,賈島開始興盛。在這篇文章中,壹個聰明和詭計多端的角色即將出現。雖然文筆頗有偏頗,但這位年輕作者巧妙的構思和大膽的想象,不能不讓人驚嘆。

詩歌也很多,老師可以根據教材需要練習寫作。比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讓學生以“見此壹家”為題展開寫作練習;李白的《黃鶴樓去揚州途中與孟浩然的告別》讓學生以“啊,再見了朋友”為題,描述朋友之間告別的感受。岑參的《夏塞曲》讓學生以“飛將軍李廣”為題練習寫文章。類似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可以練習的,比如:酸橙之詩、故鄉聯書、七步詩、贈王倫等。在細心的指導下,很多古詩詞都可以讓學生用來練習整篇文章。

2.根據需要有目的地練習片段。

學生的寫作水平不壹致,有壹些差異,但也有壹定的* * *。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進行寫作訓練。這裏說的寫作訓練,是根據需要有選擇性的片段訓練。如《江邊獨尋花》,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詩詞,描繪壹幅春天裏百花盛開、蝴蝶飛舞、鶯鶯歌唱的美麗江邊景象,訓練學生寫景。再如:“兒童釣魚”要求學生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壹個頭發蓬亂、手拿魚竿的天真無邪的孩子,藏在河邊的草叢裏。行人問路,匆匆擺手,不答。他自由而天真。也有很多詩可以訓練成片段,比如蘇辛城的徐公店,《春夜喜雨》,小池,皇軍收復的黃河兩岸。教師對內容的選擇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段訓練,使學生的語感不斷加強,詞匯不斷豐富,句子更加流暢清晰,最終達到熟能生巧,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目的。

3.創設情境,進行口語交流訓練。

中國古詩作品很多,作者只是簡潔地敘述發生的事情,在關鍵處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的空間,或者在作品的敘述中,在與人物交流時,只截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詞語,其余的語言幹脆隱藏起來。當然,這是作者需要表達的“技術”處理。但是,它為我們創設情境,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留下了很好的場所。如劉長卿的《雪夜芙蓉山主》,以“旅人留宿黃昏,山家之人在雨中歸家”為素材,描繪了壹幅寒山夜宿的畫面。前兩句“夕陽蒼山遠,寒舍窮,柴門聞犬吠,風雨後夜歸人”,有壹個跳地,從進茅屋到安頓就寢有壹段時間,應該有可以描寫的東西。如:主人的詢問,房客的回應,主人做房東的意圖,房客感激的門房,都被作者省略了。然後老師可以在這裏創造壹個場景,安排壹個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設身處地去揣摩人物可能的對話。再舉壹個例子,壹個留言簿的作者在他的詩中只寫了幾個典型的詞,其余的都省略了。我曾經在這裏安排過壹次口語交流的培訓。在學生們通過吟誦完全理解詩歌後,我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詩人和男孩的角色進行練習。在後來的練習中,中學生寫道:詩人氣喘籲籲,壹邊擦汗壹邊來到隱士的門前,舉手鎖門。“是誰?”伴隨著清脆的童聲,門“吱呀”壹聲開了,壹個挽著雙髻的男孩從門裏走了出來。“我能為妳做什麽,孩子?”詩人趕緊低頭:“這位小兄弟,我在這裏客氣了。”“回禮,回禮。”那少年連忙拱手:“哦,小兄弟,請妳告訴我,賈道來拜訪了。”詩人恭敬地說。聽到這裏,小夥子壹臉歉意:“哦,我真的很抱歉。我師父今天早上上山采藥了。就在這山裏,這麽大的山,也不知道師傅在哪裏。”“這……”詩人非常失望。“明天不回來,師傅明天在家磨藥,不出門。”男孩說。“沒關系。”詩人又壹次鞠躬。“等隱士回來,請妳告訴小兄弟,告訴他賈道來拜訪了。謝謝,謝謝。”“不客氣。我壹定會轉達的。”小夥子爽快地回答。“那麽請妳現在離開我,明天見。”“很抱歉把妳送不遠,兒子。”賈導轉身向山下走去。壹段對話合理生動,學生甚至模仿電影電視中古人說話的方式,讓人忍俊不禁。這樣的長期訓練怎麽可能不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

二,用歸納法指導作文

中國的語言文字植根於古詩詞經典,古詩詞經典是最好的範文。詩人在詩歌中使用寫作方法和技巧直接影響了中國文學的走向。可以說,現在寫文章所用的方法和技巧,都是在古詩寫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探索古詩詞的寫作應用規律,總結古詩詞的寫作方法,學習古詩詞的寫作技巧,可以很好地指導學生的寫作。由於閱歷有限,還沒看過相關的文章,古詩詞的深刻內涵,不敢亂說。我只能列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1.古詩《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老路瘦馬,夕陽西下,天涯何處無斷腸人。”古往今來被無數讀者稱贊,說是絕唱。這首詩的前四句描寫風景,勾勒出壹幅秋郊日落照片的旅行圖,意在表達作者內心的悲傷。但詩中並沒有直接描寫作者的憂郁,而是每壹個場景都在大氣中描繪出壹種遼闊蒼涼的意境。旅者的鄉愁,旅途的孤獨,躍然紙上。從詩中不難看出,作者運用的是通過景物來烘托人物情緒的方法。我們把這種寫法總結為寫人物內心活動的方法之壹——景物襯托法。

2.古詩《十壹月四日是風雨》最後兩句是“夜臥聽風雨,鐵馬冰川來。”作者陸遊在這裏不像前兩句那樣表達自己的愛國之心,而是把筆墨放在自己做的壹個夢上。在夢裏,我穿著盔甲騎著馬,踩著冰封的河水,昂首闊步地走向殺戮場。此時陸遊已六十八歲,年老體衰,但在夢中,他仍記得要上前線殺敵,愛國熱情從夢中湧了出來。在這裏,作者通過夢來表達他的愛國主義。我們把這種寫法總結為描述人物內心活動的第二種方法——夢境展示法。

3.古詩《黃河兩岸被皇軍奪回》描述了詩人在飽受戰亂流離之苦後,突然聽到勝利的消息時的狂喜。作者通過“淚灑滿衣”、“卷詩書”、“唱著歌”、“喝著酒”的動態描寫,讓我們在字裏行間感受到詩人聽到平叛勝利後的喜悅。我們把這種通過動作描寫反映人物情緒的寫作方法總結為描寫人物內心活動的第三種方法——動作暗示法。

4.古詩《詠鵝》作者從上至下,從“歪脖子”到“白毛”,再到“紅掌”,描寫鵝的形狀,抓住了“白毛”和“紅掌”部分的鮮艷色彩,以及“曲”、“浮”、“撥”的手勢,生動地描寫了鵝在水中悠然飄浮的樣子。通過朗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明白,描寫小動物的方法和規律,就是把它的顯著特征按順序寫出來。

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也從古詩詞中總結出了很多實用的寫作方法。如根據《早送白帝城》詩中對長江水流急、舟楫輕的描寫,總結出可以引申的“有形襯無形物”的寫法;摘要:根據鹿寨中“空山上似乎沒有人,但我覺得我聽到了聲音”這兩句描寫空山深林隱逸的話,總結出“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寫作方法。除此之外,還有壹些從古詩詞中總結出來的方法,比如“愛是寫情,字字含情”,“情不動情,道無情而多情”。這些方法不是針對整篇作文而言的,而是針對作文的細微之處,可以理解但不能表達的地方,壹首壹首,形成系列,進行訓練。教師在從古詩詞中提取方法時,壹定要註意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不全面,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目的。這樣長時間的訓練,既教會了學生寫作的方法,也讓他們熟悉了古詩詞和古文,無形中提高了他們的語言素養。

第三,背誦理解,促進感悟

作文的主觀性、形象性、人文性本質上決定了作文必須有感知力、有品位、有思想、有嚼勁。因為作文裏的東西很多,學生已經理解了意思,但是說不出來,但是可以在學生的作文裏體現出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註重通過吟誦、感悟、進入詩的境界、體會詩的感悟,促進學生對詩歌意境和寫作方法的理解,這是潛移默化的發揮。

認真指導學生作文。

比如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第十單元的作文,要求學生寫壹篇記敘文,贊美父母,選擇壹兩件能體現父母關心、愛護自己,並使父母深受感動的事情。這種題材可以說是寫了千百遍的老題材了。遇到這種話題的同學的選擇,無非是媽媽送他們去醫院,爸爸幫他們寫作業之類的老生常談,既不新鮮,也不真實。其實,最能體現父母之愛的,往往是最微小的事情,甚至是壹個場景,壹個眼神,壹個動作。如何讓學生選擇恰當新穎的例子來表達對父母的敬意,是這篇作文的關鍵。這些老師心裏明白,心裏明白,但是如果老師只是壹味的向學生強調要選小東西,要找細節,學生沒有感情,只知道表面,不知道裏面,不明白選什麽樣的小東西,找什麽樣的細節,恐怕很難在選材上有所突破。為了促進學生的理解,我介紹了唐代詩人孟郊的壹首名為《流浪兒童文集》的詩歌,通過背誦,讓學生明白這是壹篇歌頌母愛的永恒佳作。作者孟郊壹生窮困潦倒,與母親相依為命。他最喜歡遊覽名山大川。對於孟嬌這個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最難忘的時刻莫過於母子離別的痛苦時刻。這首詩描寫了此時此刻壹位母親為遊子縫制衣服的平凡場景,卻表現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歌頌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句子簡單,自然,親切,感人。這裏沒有文字,沒有眼淚,但母愛的純情從平凡的場景中奔湧而出,令人激動,讓人落淚。通過朗讀,學生們壹臉肅穆,很容易理解這篇作文的選材要“小處落筆,大處著眼。”我還選取了精彩生動的素材:父母在雪地裏堆雪人送自己上學的場景;因為暈船,她在船艙裏睡不著,母親不顧身體不適,在甲板上坐了壹夜。父親因為孩子考試沒考好,誤打了孩子,後悔得流淚;因為調皮好動的生活,他把腳伸進了自行車輻條,被扭到了,但他爸爸壹直責怪自己不小心等等。在後來的材料中,很多同學因為激動流下了幸福和感激的淚水。學生之所以會有這些表現,與他們的感受和認識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