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荷塘月色 朱自清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裏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壹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關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壹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壹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長著許多樹,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壹旁,是些楊柳,和壹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壹個人,背著手踱(duó)著。這壹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壹個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壹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麽都可以想,什麽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壹定要做的事,壹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niǎo,nuó)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壹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繁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壹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壹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壹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壹般,靜靜地瀉在這壹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壹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壹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壹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壹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壹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壹例是陰陰的,乍看像壹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壹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也漏著壹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麽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壹個熱鬧的季節,也是壹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裏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yuàn)女,蕩舟心許;鷁(yì)首徐回,兼傳羽杯;欋(zhào)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jū)。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州曲》裏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壹些流水的影子。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壹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麽聲息也沒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朱自清 —— 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從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對黑暗的現實想“超然”又想“掙紮”的心跡。
文章壹開頭就點出全文的“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他想借遊荷塘排解苦悶,於是作者從壹開始就以獨處的心境創造出孤寂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這是壹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讀著讀著我也似乎走進了這清華大學的幽僻角落,同作者壹起欣賞美麗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
從中我感到了作者內心的不寧靜、仿徨,我的心情也隨之而波動起來。
朱自清在先訴說了自己的不寧心境後,描寫了壹個寧靜的與現實不同的環境——荷塘月色,通過對傳統的“出汙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潔的明月的描繪,象征性地抒發了自己的潔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為排遣心中的郁悶,夜深獨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壹個人,靜靜地看,悄悄地行,什麽都可以想,什麽都可以不想。他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這壹切都是自己的,白天裏壹定要做的事,壹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並深情地發出了內心的聲音:“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走著”、“走著”、“我看見了荷塘”,田田的荷葉,零星在荷花,風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曠神怡。夾著薄雲的淡淡的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簡直就是用光與荷花美麗的畫,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與描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筆下盡情的賞花觀月,我陶醉了……
看著看著,突然美麗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圍著蓊蓊郁郁的樹,樹間透著光,可是光卻是如此的無精打采,這時的主角幾乎成了熱鬧的蟬和蛙,可是作者卻什麽也沒有。《采蓮賦》、《西洲曲》兩篇文章節選使我的心也隨著作者涼了下來,雖然我很難體會作者當時的無奈和仿徨,但我的心仿佛也隨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寧靜……
我“看”著作者走進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卻未合上書本,這文章使我意猶未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荷塘月色的美麗可以令人暫時忘記憂愁,可見它的美麗,使我感到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厭惡、憎恨。作者在這樣的惡劣的環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與“白色恐怖”作鬥爭,令我萬分佩服。而我生活在這麽壹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中,更應該要去努力學習,去好好的珍惜現在的生活。
2.為了壹個美麗的約定
作者:葉欣
命運是如此的殘酷,它讓兩朵朝氣蓬勃的花蕾還未來得及綻放,他們的青春與活力就要過早地雕謝了;而命運又是仁慈的,它讓兩顆已經瀕臨絕望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在壹個陽光明媚的下午,男孩和女孩在醫院的走廊上相遇了,在四目相觸的那壹剎那,兩顆年輕的心靈都被深深震撼了,他們都從彼此的眼睛中讀出了那份悲涼。也許是同病相憐的緣故吧,到了傍晚,他倆已成了仿佛相識多年的老朋友了。從此以後,男孩和女孩相伴度過了壹個又壹個日出日落,晝夜晨昏,兩人都不再感覺孤獨而無助了。
終於有壹天,男孩和女孩被告知他們的病情已到了無法醫治的地步。男孩和女孩都被接回了各自的家,他們的病情壹天比壹天嚴重起來,但男孩和女孩誰也沒有忘記他們之間曾經有過壹個約定,他們唯有通過寫信這種方式來交換著彼此的關心與祝福,那每壹字每壹句對他們來說都是壹種莫大的鼓舞。
就這樣,日子過得飛快。轉眼已經過了三個月了,在三個月後的壹個下午,女孩手中握著男孩的來信,安詳地合上了雙眼,嘴角邊帶著壹抹淡淡的微笑。她的母親在她的身邊靜靜地哭了她默默地拿過男孩的信,壹行行有力的字躍入眼簾:“……當命運捉弄妳的時候,不要害怕,不要仿徨,因為還有我,還有很多關心妳,愛妳的人在妳身邊,我們都會幫助妳,保護妳,妳絕不是孤單壹人……”女孩的母親拿信的手顫抖了,信紙在她的手中壹點點潤濕了。
女孩就這麽走了,她走後的第二天,母親在女孩的抽屜中發現了壹疊寫好封好但尚未寄出的信,最上面壹封寫的是“媽媽收”。女孩的母親疑惑地拆開了信,是熟悉的女兒字跡,上面寫道:“媽媽,當您看到這封信的時候,也許我已經離開您了,但我還有壹個心願沒有完成。我和壹個男孩曾有壹個約定,我答應他要與他***同度過人生的最後旅程,可我知道也許我無法履行我的諾言了。所以,在我走了之後,請您替我將這些信陸續寄給他,讓他以為我還堅強地活著,相信這些信能多給他壹些活下去的信心……女兒”。望著女兒努力寫完的遺言,母親的眼眶再壹次濕潤了,她無法再克制自己的感情,她覺得有壹種力量在促使她要去見壹見這個男孩,是的,她要去見他,她要告訴他有這麽壹個女孩要他好好活下去。
女孩的母親拿著女兒的信按信封上的地址找到了男孩的家。她看到了桌子正中鑲嵌在黑色鏡框中的照片裏是壹個生氣勃勃的男孩。女孩的母親怔住了,當她轉眼向那位開門的婦人望去時,那位母親早已淚流滿臉。她緩緩地拿起桌上的壹疊信,哽咽地說:“這是我兒子留下的,他壹個月前就已經走了,但他說,還有壹個與他相同命運的女孩在等著他的信,等著他的鼓舞,所以,這壹個月來,是我代他發出了那些信……”說到這兒,男孩的母親已經泣不成聲。這時女孩的母親走了過去,緊緊地抱住了另壹位母親,喃喃地念道:“為了壹個美麗的約定……”
3.、冬青花
好多個春了,我壹直看著冬青花開。也好多次了,我總是在冬青花開的時候折下壹小穗,悄悄地遞到鼻邊,反復的聞著它那散發著幽幽的清香。
我承認我不註意冬青這花當它衰敗的時候會是什麽模樣,也許是很淒美的吧,也許也是很壯烈的吧?
春意正濃,氣暖怡人。上班的閑隙裏,我在壹片綠草地上漫步,看書,思索。
遙望著小鎮的街道,總感到它許久以來是那樣的冷清,孤寂,讓人心寒。看來今天也不會生出什麽特別的地方吧,我在想。不過,好奇的雙眼還是期盼能在那冷清的街上獵奇到什麽?
壹切如故,除開壹些稀疏的人影,最顯眼的就是那壹樹正迎春怒放的冬青花!
往日默默無聞的壹棵樹,多少次路過它的身旁都不註意,今天它卻在遠處牽引著我的視線。就像我們人吧,當誰在我們周圍默默流汗,悄無聲息的奮鬥時,又引起誰的註意?只是當他壹鳴驚人的時候,我們才悟出他早就存在了與生俱來的壹種美。因此,善於發現美的伯樂,不得不令我們肅然起敬啊!
我旁邊也有壹排修整得像壹塊磚的冬青,但它四季常青,也不開花的。街道旁的那棵冬青,無拘無束的生長著,從不遭受剪刀的修理和園丁的指指劃劃。遠遠看過去,它極像老女人的頭發,雪白的發絲散披下來,飄逸中略顯壹絲野性。
冬青的花在開,開得正濃,開的正緊,像在趕集,每壹枝都爭先恐後的。
許是花開得太多了吧,壹穗壹穗的壓彎了枝頭。在遠處凝視它,隱隱約約地聞到縷縷清香。
論貌美,論濃艷,冬青花是排不上號的。它的花骨朵就像壹粒粒米白色的沙子,白裏泛黃。壹粒粒打著球兒精致著,粉嫩著,透出壹股子噴薄的生命力。綻放的花瓣也是小得像壹粒谷子,近看,妳便會發現,冬青花白中透著淡黃,淡黃中隱隱藏著嫩嫩的草綠來。無論是白,是黃,還是綠,都像是被晨露洗了似的,顯得潮潤、明亮、富有溫馨、甜蜜、清香感。
它不是花中的大家閨秀,而是小家碧玉。
它不喜歡濃抹,卻鐘情於淡妝;它也不喜歡大肆宣揚,卻深藏不露。它用自己的幽香引來了蜂圍蝶陣,它也用自己的含蓄之美贏得了人們的垂青,贊嘆,傾倒。
在以前中學的校園裏,我就是在壹次偶然的路過時發現了它的,而且還是在壹個比較幽靜而且人跡罕至的角落裏。也算得上是機緣巧合吧。在這之前我是想不到它還會開花的。因為在我們的意識裏,常常是見它在庭院裏被園丁修整得很完美無缺的壹排排,方的,要麽就是圓的。
但我卻是喜歡沒有被修整過的冬青樹,也喜歡冬青的花。喜歡它在不被人知道的角落裏獨自散放壹份淡淡的清幽,無怨無悔的在春天裏奉獻自己生命中最絢麗的壹刻。它無憂無求,並不刻意去轟轟烈烈地活著,但求生命裏的那份純真與靜美。
4.余秋雨散文讀後感
“比梁實秋,錢鐘書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舉重若輕,衣袂飄然走過他的<<文化苦旅>>.”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與感性>>中的壹段話.余光中把余秋雨與梁實秋,錢鐘書相並列.的確,余秋雨散文的出現,從<<文化苦旅>>到最近的<<行者無疆>>,十多年來,余先生的散文讀者眾多,好評如潮.有人評論說:從空間上它進入了民眾,從時間上進入了散文歷史.樹立起壹座散文的奇峰.
拜讀完余先生的幾部散文集,心中不由感慨萬千!秋雨散文,由<<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千年壹嘆>>以及<<行者無疆>>組成的壹系列文化散文!壹種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們看慣了標榜散文的精巧靈活之作後,它呈現在我們眼前壹道亮麗清新的風景線,如壹縷清風拂人心田!.它擺脫了沈湎於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氣,而表現為壹種情懷更為慷慨豪邁的大散文,當然不是篇幅冗長之大,而是體現為壹種沈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壹種浩然而袞毫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壹種俯仰天地古今的內在沖動與感悟,壹種湧動著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
第壹次接觸秋雨散文是<<廢墟>>.“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壹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文章中沒有細節,沒有歷史人物,沒有山水勝跡。行文中充盈著閃光的智慧,蘊涵著深刻的思考,飽蘸著濃郁的感情。
殘簡斷垣中,那優美的語言,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壹般強烈的吸引著我.走進廢墟,他體會著歷史的滄桑 ,品味著文化的內涵,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進程”的慨嘆;面對著敦煌,看到壹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感受著歷史的強悍與苦難,感嘆著”飛天的後人”.余秋雨先生,站在歷史的高度,以理性的嚴峻,考察中國現存的原始文化,去貼近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審視中華文明.正如<<文化苦旅>>自序中提到的”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文人與古代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壹種人文山水.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
就這樣,山川草木,樓臺軒榭,廟宇亭閣,雲月飛鴻,都與人的呼吸相通,散發著文化的魅力!.道士塔,莫高窟,陽關寄托著他悠遠的憑吊;寂寞天柱山,風雨天壹閣,承載著他濃重的感喟;白發蘇州,江南小鎮,蘊涵著他深沈的思考.貞節牌坊令人感慨,新加坡的墳人使人震撼,貴池儺事又警人反思!邊塞大漠中,留下他道道車轍,廬山石級沾下他輕輕的腳印;江南小巷中回響著他的感嘆,殘簡斷垣中閃現著他佇立的身影.。十萬進士,遙遠的絕響,蘇東坡突圍,壹幕幕歷史被用文化的眼光註視,用優美的語言闡釋.——跋涉於殘陽廢壘中臨西風古道,與壹頁頁風幹的歷史對話,撫摸著古老民族胴體上的傷痕。對文明的嘆惋,對生命的珍愛,對自然山水的理性追求,匯成壹種冷冽的憂患意識,這是歷史的感悟。它是冥冥夜色中壹星遙遠的燈火,若明若暗,忽隱忽現。
看過《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我們覺得中華民族並不是哄傳的那樣頑固與腐朽,而是更為的強健,尤其是在我們看過<<千年壹嘆>>後.余教授考察著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巴比倫文明乃至印度文明,承載著感受著它們不同程度衰落的震撼,反思著中華文明歷經風風雨雨而生生不息以至強健的緣由.金字塔.帕特農神廟,泰姬陵,壹個個熠熠閃光的名字,都進入余教授自由馳騁思考的天空!縱橫捭闔的宏觀把握,情致深惋的微觀體悟,它流溢著歷史詩情的的沈郁柔麗,張揚著現代飛天的吟嘯.它不動聲色卻有內裏乾坤,波濤澎湃又不失驕矜,天馬行空遨遊於無限時空回眸壹顧卻盡顯生命本色!
還是以<<收獲>>上推薦大散文的評論作結語吧!”它力求新的觀念和審美取向,既要感悟人生,富於智慧””對歷史和現實有合乎今人的審視品味---有歷史穿透力,敏於思考,有助於再鑄民族精神和人文批判精神的散文”.暮色四合,喧嘩的壹切復於平靜。靜靜的夜裏,最好莫過於讀書了。壹盞孤燈,壹杯濃茶,細細品味秋雨散文。讀罷掩卷沈思,頓覺韻味無窮!有感於此,姑妄言之,姑且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