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文學賞析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文學賞析

全詩《念奴嬌·赤壁懷古》借古抒情,蒼勁蒼涼,氣勢磅礴,筆法雄渾,境界寬廣。它集寫景、詠史、抒情於壹體,給人壹種震撼靈魂的藝術力量。曾被譽為“古今絕唱”。以下為文學鑒賞,歡迎閱讀: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朝:蘇軾

滔滔江水向東流去,那些昔日的英雄已經壹去不復返了。

老營西邊,人們說是三國之戰,赤壁之戰。

陡峭的巖壁,如驚雷般的海浪拍打著河岸,浪花像卷起千萬條雪。

氣勢磅礴的河山氣如畫,多少豪傑豪傑壹次湧現。

回想周瑜的春風時代,年輕貌美的喬剛剛嫁給他,他英氣十足。

手拿羽扇的壹個白色人影迎面而來,談笑間,敵人的戰船燒成了灰燼。

我今天神遊在戰場上,我感受著壹顆感受的心,過早地生出了白發。

人生如夢,灑壹杯酒向江上明月致敬。

翻譯

浩浩蕩蕩的大江東去,洶湧澎湃的波濤,把千古英雄都沖走了。

老營以西,人們說是三國時周瑜激戰的赤壁。

陡峭的石墻高聳入雲,驚雷般的驚濤駭浪拍打著河岸,激起的浪花仿佛卷起了成千上萬堆積雪。

雄偉的山川如畫,壹時間湧現出多少英雄。

回望周瑜的春風,絕世美人小喬剛剛嫁給他,英氣十足。

手搖羽毛扇戴著尼龍圍巾,談笑間,強敵的戰艦燒成灰燼。

今天,我徜徉在當年的戰場,嘲笑自己的多愁善感和白發的早產。

人生如夢,灑壹杯酒祭奠江上明月。

文學欣賞:

周瑜是作者在這首詩中要塑造的人物,但他以“千古風流人物”為開頭,引出《赤壁之戰》的“多少英雄”,最後又單獨聚焦周瑜,凸顯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詞中的對比有兩種:壹種是實景與虛景,壹種是周瑜的“英姿英發”與作者的“早生貴發”。

有了“不歸之河”這個詞,自古以來就沒有人超越過。它很簡單樸素,卻有著宏大的氣象,氣勢磅礴,富有哲理。它把讀者帶入了永恒的興亡的歷史氛圍,表達了詩人對昔日英雄的無限懷念,這是其他詩人無法比擬的。

念奴嬌壹詞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將寫景和懷古結合起來抒情。如前所述,對赤壁的描寫和贊美,充滿了感情和場景。後半部分刻畫了周瑜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歷史英雄的敬仰。最後用“壹個月還壹瓶長江”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全詩意境優美,感情奔放,語言生動。

《壹江不歸,壹人無盡浪,千古風流》:從長江開始寫,頗有氣勢,空間巨大;千古風流人物,浩瀚歷史時空,無數英雄;將兩者連接起來,形成壹個極其廣闊而久遠的時空背景;浪花淘盡,歷史長河沖刷。是悲傷,也是壹種承前啟後的包容。

“老根據地的西邊,人文就是周郎的赤壁”:如果說前面是壹個不平凡的大場景,那麽此時出現的就是壹個細致準確的小場景。作為三國古戰場,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蘇東坡筆下的赤壁與歷史上《赤壁之戰》中的赤壁絕對不是壹回事。東坡對此有自知之明,所以他指出“周郎赤壁”在西方。這句話在文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既配合了詞的標題,又預示了《霞雀》對周公謹的記憶。

“巖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聚焦赤壁的壯美風光:陡峭的懸崖高聳入雲,洶湧的波濤猛烈地沖擊著河岸,洶湧的河水卷起千堆洶湧的雪浪。濃墨重彩的筆從不同角度、訴諸不同感情的生動描寫,壹掃平庸壓抑的氣氛,立刻把讀者帶入壹個驚心動魄、險象環生的境界,讓人腦洞大開,精神亢奮。

這首詩是蘇軾元豐五年(1082)七月居黃州時所作。第壹部裏我念叨赤壁,第二部裏我懷了周瑜,最後以自己的感情結束。從筆端唱到雲端,氣勢類似於《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詞作氣勢磅礴,在時空上得到了極大的拓展。河山、歷史、人都壹起湧出,以永恒的心靈引發懷舊的思緒。於是,帶著“人性是”的懷疑,濱江老基地與周郎赤壁聯系在了壹起。“搖雲”三句,正面寫赤壁風光,震撼人心。字裏行間,把眼前的混沌山川寫得雄偉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氣勢。對於周瑜,蘇軾尤其推崇他的少年功名和英雄氣概。《小喬的第壹次婚姻》看起來很閑,小喬和周瑜的第壹次婚姻是在建安三年,比赤壁之戰早十年。特意插了這句話,對周瑜來說就更帥更繁華了。所以用詞奔放又不失風情,剛柔並濟,對應文章開頭的“風流人物”。寫三句周瑜的戰功也很特別。周瑜作為壹個將軍,不是在對攻,而是壹身便服的羽扇,談風論兵。寫戰爭,壹點也不誇大戰爭的氣氛,只把重點放在周瑜冷靜奔放的指揮上,更能凸顯他的風格和才華。蘇軾今年四十七歲。他不僅事業失敗,還因黃州受到了懲罰。與三十多歲就取得成功的周瑜相比,不禁汗顏。雄壯的社稷和壯烈的業績激起了蘇軾光明磊落的情懷,也加深了他內心的苦悶和思想的矛盾。於是,從留戀到自傷,感嘆“人生如夢”,舉杯向江面清風,山中明月。這首懷舊的詩既有情感的色彩,也有感傷的色彩,但文末的感傷色彩並不能掩蓋全詩的豪邁風格。蘇軾之前寫山河勝仗,寫英雄業績,從來不是成功的。所以這首《念奴嬌》壹直被認為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不僅詞的氣象境界是激烈空前的,而且是洪亮鏗鏘的。

蘇軾的詞,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不那麽拘泥於壹種模式。有時候放壹本直書就成了“調不上的詩”。有壹些從內容上看還是挺普通的。就像長江滿是泥沙,不是清水壹樣。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展現出大河的宏大氣勢。人們可以如此挑剔,但不能總是否認。

蘇軾的《念奴嬌》無疑是宋代名篇。如此高的立足點和對歷史人物的精妙書寫,不僅在詞界罕見,在詩國也不多見。

他壹動筆就大搖大擺,氣勢如虹:“壹去不復返之河,壹個浪盡人亡,千古風流人物”——想想幾千年來歷史上出現過多少英雄,都是時代的驕傲。誰不佩服他們的英雄浪漫,誰不仰視他們的長相!但“長江後浪推前浪”,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和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現在回頭看,那些“風流人物”當年的成就,似乎都被長江的波濤不斷沖刷,漸漸淡漠,漸漸褪色,最後,成為過去式。

《海浪走了》——既生動又形象。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從壹開始就把握了歷史發展的規律,高度凝練地寫出了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的位置。真的是“戰略計劃”,占了先機。太神奇了。

“老根據地以西,人文是三國周郎的赤壁”──泛指“風流人物”。在這裏,我們進壹步提出“三國中的周郎”作為壹篇文章的主腦,於是文章誕生了。

“山石雲崩,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這是不可或缺的場景寫作。總之,山石如墜雲煙;壹句話,驚濤駭浪似乎撕裂了堤岸;由於亂石嶙峋,驚濤駭浪的掙紮,無數的海浪卷成無數的雪堆,忽起忽落,忽隱忽現,蔚為壯觀。

“山清水秀,英雄壹時多”──“山清水秀”是從眼前的風景得出的結論。山河太美,人物壹時英雄。這長江,這赤壁,能不引起人們對往事的懷念嗎?所以這就導致了下面壹大段感情的‘表達’。

“回望公瑾,小喬初嫁,美輪美奐”──作者在這裏單獨提出周瑜來,作為這裏的代表人物,不僅是因為周瑜是《赤壁之戰》中的關鍵人物,更是出於藝術剪裁的需要。

請看,《當年的公瑾》後面突然加了壹句“小喬初嫁”,然後又加了壹句“英姿颯爽,英姿颯爽”。真的就像是在兩個懸崖峭壁之間跨壹座小木橋,是壹件危險又令人嘆息的事情。真是千鈞壹發,因為小喬這個人物本來插不到這裏,現在看來很不相稱。所以這確實是壹種非常冒險的中風。又讓人感嘆,因為這個角色的插入真的可以把周瑜的浪漫優雅描繪的很有精神。從藝術角度來說,真的是傳神之筆。風搖的地方,絕不是其他句子能完全表達的。

“羽扇黑絲巾”四個字充分展現了周瑜的風采,是對“小喬初婚”的進壹步勾勒和補充。

“故鄉飄零,情系應笑我,生得早,長得旺”──從這裏,我轉而談談我個人的感受。“故國漫遊”指的是三國赤壁之戰和那些歷史人物引起了許多感觸──好像他的靈魂旅行到了古代。“深情”是嘲笑自己的矯情。因為自愛,難免有早發(白發),只好自嘲。在這裏,作者沒有辦法為自己立業,自己老了──比起周瑜破曹操時才三十四歲,還在赤壁山頭唱戲,不能不令人感慨。

“人生如夢,壹尊雕像還在月亮上”——所以我必須心胸寬廣。反正以前像夢,現在也像夢。我還是拿起酒杯,對著江面明月倒壹杯,以示對它的敬意吧。這裏用了“如夢”這個詞,正好回應“浪淘盡”的開頭。因為風流人物不過是“浪淘盡”,世界不過是“如夢如幻”。何不心胸寬廣,過於執著!這是壹股長期潛伏在蘇軾思想中,並與現實世界表現出離心傾向的暗流。階級的局限是如此的不可避免,以至於在他的生活中經常會時不時的跳動。

看整個詞,不壹定是很昂揚,很積極;但是,它告訴我們,詞永遠不能只在酒旁的花裏做奴隸。這是壹個重大突破,壹個劃時代的進步。

正是通過這些創作實踐,詞的新世界逐漸發展壯大。蘇軾的《念奴嬌》是壹個極好的開端。時至今日,它仍像壹座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大道上。

這個詞的表達肆意而慷慨。體現了以蘇軾為豪賭派的表達維度。因此,這個詞被稱為七弦琴和銅琵琶。

此詞是蘇軾47歲流放黃州遊赤壁時所作。通過對赤壁壯麗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周瑜在三國笑破敵人的英雄業績的向往,表達了詩人事業上壹事無成,白發因懸於古跡之上而成的感慨。

在最後壹部電影中寫壹個場景。"壹去不復返的河,壹個無休無止的浪和永恒的愛的人."字開頭,日夜向東流的長江,給人壹種突兀、震撼的感覺。“不歸之河”壹詞概括了滔滔長江東流的特點。“浪花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千古以來的“風流人物”及其英雄業績已成往事;這就像長江的波濤,帶著他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也不回頭。“老基地西側,人文就是三國周郎的赤壁。”“老根據地”這個詞形容的是現在這樣的古戰場廢墟。“西”字指明方向,有親歷者的真實感。“人性是”這個詞被人們的傳說所證實,加深了“鄉愁”的情感色彩,使人感到更加親切。《三國誌·周郎赤壁》由時代、人物、地點三個不同性質的名詞構成了壹幅歷史情境的畫卷,為讀者呈現了壹幅“赤壁之戰”的畫卷。“巖石在空中飛舞,海浪在岸上撞擊,卷起成千上萬堆雪。”第壹句寫的是石頭,陡峭的石壁直接插入天空的嚴謹,形象刻畫的很貼切。第二句,陶,既描寫了波濤洶湧的性格,又描寫了激流澎湃的氣勢。與此同時,妳似乎可以聽到狂濤拍岸的轟鳴,看到它不可阻擋的力量。第三句,寫“浪花”過後浪花飛濺的精彩場面。這三句話真的很形象生動。“江山如畫,壹時英雄多。”這兩句話是上下片轉折的樞紐。“風景如畫”是對上述雄偉景色的概括評價。“壹次有多少英雄”歌頌的是周郎,但其中包含了無數歌頌歷代的英雄。在這裏,詩人將“如畫”的山川與無數“英雄”交織成文字,營造出壹種高潔美麗的意境,讓人肅然起敬,心生向往。

下壹部電影是懷舊的。“想到公瑾,小喬第壹次結婚,英氣逼人。”這三句話描述了周瑜盛年時的形象。“小喬第壹次結婚”,這句話可不是閑著的筆墨。喬璇的小女兒“小喬”是當時有名的美女。周郎在建安三年(公元198)與她結婚,到她到達赤壁之戰時,他們已經結婚10年了。將"初婚"寫在這裏,並非詩人壹時的疏忽,而是刻意渲染詞中的浪漫氣氛,對塑造"英姿颯爽"的周郎形象起到了藝術上的作用。“羽扇尼龍圍巾,談笑風生,強而廢之。”周瑜手拿羽扇,頭戴尼龍圍巾,說明他雖是武將,卻有學者的風範,從而突出了周瑜藐視強敵的英雄氣概。“談笑風生,堅強的枷鎖都沒了。”“說笑”二字,千言萬語,穿透紙的背面,充分體現了周瑜在赤壁破曹時的從容神態。“強奪”指曹操的軍隊,有貶義。火燒赤壁的情景和曹操敗亡的悲壯場面栩栩如生地再現出來,給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故國賦格,多情應笑我,早年生活法華. "腦海中仿佛遊到了三國時期周瑜建功立業的地方,應笑我自己的多愁善感,已經生出了白發。這三句話是詩人表達的感情。上面懷舊,這裏抒情,這種情緒來源於懷舊。“人生如夢,壹尊雕像還在月球上。”消極多愁善感的情緒有很不健康的影響,值得閱讀時註意。同時也要看到,借酒祭奠江月,是詩人無奈的精神壓抑的反映,是他想報國卻不能展臂的表現。這當然是封建統治者強迫他用這種方式來安慰自己破舊受損的心靈的結果,這無疑暗示了他對現實的不滿。《江月》既照顧了第壹句,又點出了時間,增強了詞作優美的抒情氛圍,使詞的情調剛柔並濟,有度有陰。

赤壁的“亂石”和“驚濤駭浪”的景色與詞中描繪的周郎的“英姿颯爽”的形象相映成趣,各有千秋,傳誦千古。

總體評價:

清代詞論家徐洪說東坡詞“自有豪氣”(《詞苑叢談》卷三)。在東坡樂府中,最具這種英雄氣概的代表作是《念奴嬌·赤壁懷古》,被譽為“千古絕唱”。這首詩是蘇軾遊黃岡外赤壁(碧雞)時所作,是北宋最引人註目的作品之壹。

這個詞用來先寫風景再寫,為主人公的出現做鋪墊。開頭從向東流的長江開始,再用“海浪沖走”把洶湧澎湃的滔滔江水和歷史名人聯系起來,安排了壹個極其廣闊漫長的時空背景。既讓人看到滔滔江水,又讓人想看到浪漫人物的卓爾不群的精神,還能體會到作者才華橫溢的人站在江邊,氣魄之大,筆法之不凡所誘發的內心起伏。然後“老根據地”這幾個字指出這就是傳說中的古赤壁戰場。早在蘇軾寫下這首詞的870多年前,東吳名將周瑜就曾在長江南岸指揮赤壁之戰,以弱勝強。關於當年戰場的具體位置,總是眾說紛紜。東坡在這裏只是談懷舊來抒發情懷,讀者不必為劍雕舟。“人性是”,接下來的話很有分寸。《周郎赤壁》不僅僅是壹段文字的組合,更是下潭緬懷公瑾的壹個伏筆。接下來的三句“搖”,集中展現了赤壁的壯美風光:陡峭的山崖高高聳入雲,洶湧的波濤猛烈地撞擊著河堤,洶湧的河水卷起萬千洶湧的雪浪。這種從不同角度、訴諸不同感情的生動描寫,壹掃平庸、壓抑的氣氛,立刻把讀者帶入壹種驚心動魄、險象環生的境界,讓人腦洞大開,精神亢奮。扇幾句,總要把上面的捆綁起來,把下壹塊提上來。“風景如畫”,這是壹句精妙絕倫、脫口而出的贊美之詞,應該是作者和讀者從上述藝術提供的大自然壯麗畫卷中得出的自然結論,“人傑地靈”,錦繡山河,必然會產生、孕育、吸引無數的優秀英雄。三國是人才輩出的時代:會寫詩的曹操,沖槍打老虎的孫權,隆中對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周公謹...真的可以說“曾經有多少英雄!”

最後壹部電影把重點放在了風景上,把時空的距離集中到了三國時期的男人身上。然而,在《三國演義》的眾多人物中,蘇軾特別懷念打敗了那智這個強大敵人的周瑜。所以接下來的影片以“姚翔”的五句話開始,著重以腕力塑造周瑜這位年輕將軍的形象。作者在史實的基礎上,選取能表現人物個性的素材,經過藝術濃縮、提煉和加工,從幾個方面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形象。據史料記載,建安三年,孫策親自迎娶24歲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稱號,並與他壹同攻占安徽城。周瑜在宛城之戰勝利的時候娶了小喬,十年後才指揮了著名的赤壁之戰。在這裏,十年的事件匯集在壹起。寫赤壁之戰之前,突然插入“小喬第壹次婚姻”的生活細節,用美貌來襯托主人公,可見周瑜的英俊、年輕、有為,足夠令人羨慕。同時也提醒人們,贏得對曹的戰爭,是奪取江東,發展勝利局面的保證,否則必然導致嚴重後果,如杜牧的《赤壁》詩。這可以讓人意識到這場戰爭的意義。“傲岸英姿,羽扇黑絲巾”是從畫像神態上對周瑜的雍容華貴的服飾和雍容華貴的風度的描述。黑絲圍巾、黑絲頭巾和“葛藤巾發扇”是三國以來儒家將領的常見服飾。著重刻畫他們的外貌和裝束,體現了周瑜作為壹個統帥,面對戰鬥時的自然和從容,說明他對這場戰爭胸有成竹,有把握打贏。“談笑風生,灰飛煙滅”,抓住了火對水戰爭的特點,準確概括了整場戰爭的勝利場景。據《三國誌》引《河表列傳》。當時周瑜指揮吳軍使用輕型戰船,滿載幹柴,浸魚油,謊稱投降,為曹軍開船,壹時間“火光沖天,船如箭,飛埃絕爛,燒起北船。”只用“灰”字來形容曹軍的慘敗,可想而知,周瑜這位不平凡的年輕將領,能夠指揮水軍,抵禦來自橫江的強敵,使得對方的萬船頃刻化為灰燼。蘇軾如此推崇周瑜,是因為他意識到了北宋國力的衰弱和遼夏軍事政權的嚴重威脅。他總是關心邊境戰爭,並熱衷於為國家服務。面對邊境危機的加深,目睹宋廷的冷漠懦弱,他非常渴望成為壹個像三國那樣稱霸壹時的英雄來扭轉這種非常壓抑的局面。這是作者緬懷赤壁之戰,精心塑造導演這部戰爭劇的核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機。

然而,當前的政治現實和詩人被貶黃州的坎坷境遇,與他振興王朝的願望和報國的誌向形成了極大的矛盾。所以,詩人壹旦從“漂泊故國”跌入現實,思緒深沈,不禁感嘆。詩人因其漫不經心的方式過早地感到自己老了,這與同年取得巨大成功的周形成鮮明的對比。然而人生苦短,不必讓各種“閑愁”縈繞在心頭。不如看河賞月。“壹尊長江上的銅像歸月”,琢磨著這首寓意深遠的詩,壹個心胸寬廣、學識淵博、善於自我解釋和自我安慰的詩人仿佛浮現在讀者面前。話到最後,情感的洪流忽起忽落,就像河流在高原寬闊的田野裏奔騰,遇到山谷,微微壹轉,又繼續流向茫茫的前方。這是歷史與現狀、理想與現實尖銳沖突後作者心理的反映。這種跌宕起伏的感情讓讀者覺得真實,某種意義上也能引起讀者的思考。

總的來說,此詞氣象恢弘,格調渾厚,高歌入雲,氣勢恢宏,前所未有,正如《酒方序》所言:“似洗去芬芳。”整篇文章字斟句酌,但也襯著和諧的句子。英俊的將軍與年輕的美女相映成趣,豪情與感超寬廣的思想重疊轉折,讓村莊和諧筆直。特別是第壹次以前所未有的氣魄和藝術力量塑造了壹個英雄人物形象,揭示了作者有誌報國、甘於付出的情懷,開辟了用詞體表達重要社會題材的新途徑,影響很大。據於文寶《吹劍錄》記載,當時有人認為這個詞壹定是關西來的壹個大漢拿著銅琵琶和鐵耙唱出來的。雖然他們囿於傳統觀念,不免對東坡詞的新風格嗤之以鼻,但從另壹方面也說明,這個詞的出現確實對余音仍盛行的北宋詞界產生了震耳欲聾的影響。

作者簡介

蘇軾是石(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字何中,號東坡居士。梅州眉山(今四川)人。蘇洵的長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除了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先後被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潁州。元豐三年(1080),黃州被貶新法。後來被貶到惠州、儋州。宋徽宗,原諒我。死在常州。追文忠。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擅長寫作,工科詩詞書法。余詞“豪放不羈,不喜剪裁追隨節奏”,題材豐富,意境廣闊。他突破了唐末五代、宋初以來“詞為彩科”的傳統藩籬,以詩為詞,開創了豪放派,對後世影響很大。東坡及東坡詞共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