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詩代表作品有:崔顥的《黃鶴樓》、杜甫的《登高》、李商隱的《安定城樓》等。
七言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壹種體裁,簡稱七律,屬於近體詩範疇。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壹步發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
七言律詩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壹,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壹聯,***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
七言律詩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詩歌。其格律非常嚴謹,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五十六字。其第壹、二句稱為“首聯”,三、四句稱為“頷聯”,五、六句稱為“頸聯”,七、八句稱為“尾聯”。
押韻嚴格:全篇四韻或五韻,壹般逢偶數句押韻,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後的壹個字要同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壹韻到底,中間不換韻。還要求按韻書中的字押韻。
原則上只能用本韻,不能用鄰韻;即使稍微松壹點,也只允許入韻的首句可以用鄰韻,叫作“借韻”。七言律詩根據首句是否押韻,可分為首句入韻和首句不入韻兩種格式,其中首句入韻為正格,與五言律詩不同。
講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壹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壹個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據首句頭兩字的平仄,七言律詩分為平起和仄起兩體。根據平仄律,
七言律詩有四個標準句型:壹、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