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岷縣民俗文化

岷縣民俗文化

岷縣是陶敏花的發源地、中國花卉之鄉、中國當歸之鄉、中國閆濤之鄉、聯合國民歌調查基地。陶敏華爾、閆濤加工工藝、巴塘舞先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陶敏華爾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龍硯”被世界紀錄協會認證為世界最大的閆濤。

二郎山花卉俱樂部

《花兒》是流傳於我國西北甘肅、青海、寧夏等省(區)的民歌,為漢族、回族、藏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蒙古族所喜聞樂見。因歌詞中把女人比作花而得名。”“花兒”是用漢語演唱的,它的音樂受到了羌族、藏族、漢族、土族和穆斯林民族傳統音樂的影響。是當地人的口頭音樂表達方式,在民間傳統中傳唱了500多年。西北地區較有影響力的“花會”有蓮花山花會、松鳴巖花會、二郎山花會等。岷縣花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剪紙窗花

岷縣剪紙藝術歷史悠久。岷縣農村大多是寬大的窗戶,有些小康人家是“虎口開”的窗戶,上面是方形窗格。我在貼窗花的時候,在頂排空格留了個煙洞,貼了“輪式錢”、“對口空心花”、“空心花”。整個窗口空間被斜公式的“角雲”包圍。每個窗格要根據不同的顏色對稱搭配。有各種各樣的花、十二生肖和傳說,如白蛇傳、二十四孝、孫悟空大鬧天宮、黛玉葬花、宋武打虎等。讓巴掌大小的正方形展現世界的圖景。其誇張簡約的風格讓人回味無窮,充滿想象力。

岷縣巴塘舞蹈

巴塘舞是壹種古老而神秘的民間舞蹈,漢族人用古老的羌族語言(部分演變為藏語)演唱,手搖巴塘鼓列隊行進。其歷史淵源,最初源於古羌人的“山祭會”,是“山祭會”中最原始、最高貴的禮儀。巴塘舞中的巴塘是用鹿皮或羊皮制成的雙面手搖鼓。巴塘只在每年春節期間(初六到初十)用來跳舞,其余時間掛在廂房的墻上。不允許隨意敲打,否則會驚動山神,給人間帶來災難。

在巴塘舞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春巴。春巴是經過特殊訓練的領舞,也是傳承人和傳承人。每年春節,從正月初六開始,岷縣中寨、小寨、堡子等村的村民就聚集在打谷場周圍,點起篝火,跳起歡快的巴塘舞。巴塘舞的旋律漢藏交融,形成了濃郁的地域風格和多民族特色。

閆濤制作技巧

閆濤,全稱洮河青石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壹。始於唐代,盛於宋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閆濤因中國西北部黃河的主要支流洮河而得名。其硯材主要產於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閆濤鄉的喇嘛崖、水泉崖、奈爾崖、卡日山、紮幹崖等懸崖峭壁上。因卓尼古屬周濤管轄,故名洮河綠硯。陶河石用於制硯,節水,耐寒,不澀,不斥墨,硬度適中。具有著墨快、磨墨細、不傷筆、筆畫自由、濃淡適宜等優點。閆濤石的顏色以綠松石為主,尤其是“黃標綠波”,制作工藝復雜。主要工藝有采石、選料、切割、設計、制坯、開模、封口、雕刻、打磨、配盒。閆濤雕刻技術分為兩種方式。東路派以雕龍為主,主要在岷縣的堡子、威信等地。西路派以雕鳥為主,分布在岷縣及其周邊地區。岷縣包子和威信的手藝人,以融兩派技藝於壹爐而聞名。閆濤雕刻技術還滲透著玉雕和牙雕的圓形雕刻技術,磚雕和石雕的浮雕技術,以及木雕和石雕的篆刻技術。在制作工藝上,遊龍封飛優於端硯和佘艷,有“周濤形似石頭,端州無此色”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