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帕特森》:寫在水上的句子

《帕特森》:寫在水上的句子

電影《帕特森》是壹部典型的文藝片,講述的是公交車司機帕特森壹個星期的生活。帕特森的生活簡單而平凡,甚至可以說單調,但是他卻每天在日常的瑣碎中撰寫詩歌:當他開著公交車沿著同壹條路線穿過城市,城市的風景在擋風玻璃上幻化作了他腦海中的詩句,他也喜歡傾聽著乘客們的只言片語,再將所見所聞用詩歌的語言寫進自己的詩歌筆記本。

帕特森雖然是壹位司機,卻具備壹種沈靜內斂的哲人氣質。在他的眼中,生活中的各種的喜怒哀樂都可以被看作詩歌的壹部分,每天吃過晚飯,帕特森會出門遛狗,他會在熟悉的酒吧小坐片刻,喝上壹杯啤酒,同人們聊上兩句,無論是自己也好,別人也罷,生活總是會有這樣和那樣的問題,而他只是這壹切的旁觀者和記錄者。

與安靜細膩的帕特森相比,帕特森的太太勞拉是個天馬行空的藝術家。每天腦袋裏都閃現著五花八門的古怪念頭,她在窗簾、墻壁甚至自己的衣服上畫各種黑白圖騰,勞拉會烘焙糕點上街售賣,也會突發奇想抱起吉他要當歌手,勞拉對於做飯並不用心,但帕特森除了輕輕皺眉從來都沒有抱怨過,再好的女人也總是有缺點的,就好像是好日子和壞日子都是人生的壹部分壹樣。

勞拉再三的勸說帕特森將詩集出版,帕特森卻總是壹拖再拖。有壹天,帕特森和勞拉外出就餐,帕特森將寫作詩歌的筆記本隨手放在了沙發上,當他們回到家裏,卻驚訝地發現寵物狗竟將帕特森的詩歌筆記本撕成了碎片,帕特森多年來撰寫的所有詩歌就此毀於壹旦,望著滿屋的碎紙片,帕特森傷心至極,勞拉也懊惱不已。但是為了安慰勞拉,帕特森故作輕描淡寫地說:it is just words on the water。但如果詩歌只是寫在水上的句子,壹切都會稍縱即逝,詩歌終究只是徒勞,那麽帕特森創作詩歌的意義何在呢?

失去了詩集的帕特森帕獨自在街頭漫步,苦苦思索著寫詩的意義,當他坐在河岸邊發呆的時候,很意外地遇到了壹位日本來的詩人,日本詩人說他來這裏是因為喜歡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詩歌,而這裏正是威廉姆斯的故鄉。帕特森驚喜地說他也很喜歡威廉姆斯的詩歌,兩人壹見如故越聊越開心。

帕特森對威廉姆斯的喜愛其實也代表了導演吉姆·賈木許個人對威廉姆斯的喜愛:“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壹個重要的詩歌主張是“要事物,不要概念”。通俗點概括,他的創作特點包括有:堅持使用口語,把寫詩當成說話,慣用松散短句,意象描述簡明清晰,反對繁冗復雜的用詞,抵制晦澀的象征體系。正是因為賈導對詩人的推崇備至,這部詩電影自然也會不可避免地沾染到類似氣質,比如對日常的高度關註,冷眼旁觀而又自得其樂的姿態。”由此可見 威廉姆斯的詩學和美學觀念在影片中是始終如壹的。

離別前,日本詩人送給了帕特森壹個空白的本子,意味深長地說道:sometime,empty space has more possibilities....

詩歌無處不在,卻又無影無形,只有善於發現的眼睛和安靜樸實的心靈才能在平凡瑣細中看到詩意的無限可能。

這次偶遇讓帕特森恢復了創作的信心,他依舊日復壹日地上班,遛狗,吃著太太糟糕的pie,卻也壹如既往的愛著寫詩,愛著這平凡單調卻又處處暗藏奇跡的生活。

《帕特森》入圍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導演賈木許憑借該片入圍第26屆哥譚獨立電影獎最佳編劇獎。這部影片被《時代》(美國雜誌)評選為“年度十佳電影”第2名、被美國《電影評論》評選為“年度二十佳影片”之 、被《視與聽》(英國電影雜誌)評選為“年度二十佳影片”。

聊完影片,我們再來看看這部片子的導演吉姆.賈木許,吉姆.賈木許17歲從俄亥俄州的阿克倫來到紐約,先是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英語,後來在沒有任何電影從業經驗的條件下,被錄取到紐約Tisch藝術學校學習電影表演。賈木許還在巴黎深造過電影表演。1980年,以助理身份參加了影片《水上回光》的拍攝。2年後自編自導並獨立制作剪輯了第壹步電影作品《長假漫漫》。在電影圈闖蕩壹陣後,賈木許遇到了德國電影制片人Otto Grokenberger,後者向他傳授了全新的藝術操控手段,這才有了後來極富刺激性的影片《天堂陌影》。《天堂陌影》在1984年的法國戛納電影節上得了大獎。

賈木許的獨到之處,在於他能將低成本制作拍出特殊的韻味——疏離的意象,浪漫的情結。縱觀賈木許的電影,從早期的《天堂陌客》、《神秘列車》,到2000年後的《破碎之花》,再到近些年的《吾愛永生》、《帕特森》,幾乎每壹部電影的低成本小制作的作品,也體現了賈木許極簡主義的創作理念。

雖然是低成本小制作,《帕特森》依舊是壹部精心拍攝的電影,每壹幀畫面都具有藝術美感。極簡主義並不簡陋,相反在影片的細節上常常能發掘出有象征意義的新奇創意,比如反復出現的雙胞胎,壹***有八對。顯然,現實任何壹個人不可能每天都偶遇到壹對雙胞胎,但在《帕特森》壹個星期就遇到了那麽多相貌不同,年齡各異的雙胞胎。這些雙胞胎為影片增添了神秘和象征的意味,他們的出現和存在就如同詩歌中那些浪漫卻又難以琢磨的句子。他們就在那裏,如同那些生活中小小的驚訝,對於壹切見怪不怪的人們更可以體會到詩意的無處不在。

《帕特森》賈木許的第三部電影作品。早在2009年的《破碎之花》(The Limits of Control)中,他將想象的世界設定為壹個個人不僅可以逃離政治壓迫,還可以有效地消除它的新世界;在2013年的《吾愛永生》(Only Lovers Left Alive)中,他探索了吸血鬼的狀態,將其作為壹種構建方式,人們不僅可以永遠年輕,還可以擁有美妙的品味; 在《帕特森》中,賈木許用日常秩序和平凡的普通人構建出壹首都市裏面的田園詩。

“我呼吸著詩歌,”帕特森和日本詩人坐在壹起看著瀑布。這就是《帕特森》所要表達的內核:所謂的詩心並不需要是專業的詩人或是多麽的有學問,最真實的體驗就是詩歌本身,無論多麽生活多麽平凡,多麽乏味和日復壹日,但是有壹顆懂得感受的詩心,何物不成詩呢?擁有壹顆詩心的人就是詩人,我們只要用壹點點時間去呼吸和體會生活中詩歌的氣息,我們就能讓生活充滿了 出其不意的驚喜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