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
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
壹個丁香壹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壹樣的顏色,
丁香壹樣的芬芳,丁香壹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仿徨;
她仿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
像我壹樣,像我壹樣地,
默默行著,冷漠,淒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壹般的眼光,她飄過,
像夢壹般的,像夢壹般的淒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壹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裏,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
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
壹個丁香壹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正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壹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壹定的普遍性的。
作品賞析
詩中描寫了抒情主人公“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他懷著壹種縹緲的希望,希望逢著“壹個丁香壹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姑娘有著丁香壹樣的顏色與芬芳,而她的內心卻結著憂愁、哀怨。
他逢著了這樣的姑娘,然而轉瞬即逝,“像夢中飄過”,她的顏色、芬芳、“太息般的眼光”以及“丁香般的惆悵”統統消散在“雨的哀曲裏”。他依舊“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依舊懷著希望,希望飄過“壹個丁香壹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雨巷》在藝術上壹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象征主義的方法抒情。象征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壹個藝術流派,他們用世界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調用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
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就受了法國象征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壹個重要特點,就是註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體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
詩裏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壹般地飄過有著丁香壹般憂愁地姑娘,並非真實生活本身地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不壹定能夠具體說出,但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但朦朧的詩意。
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裏,是既明白又朦朧的,既確定又飄忽地展示在眼前。想象創造了象征,象征擴大了想象。這樣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得更加含蓄蘊藉,也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感到詩的余香和回味。
《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沈而不頹唐,深情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征派詩歌藝術的幽微精妙大去處。
百度百科--雨巷
2.有關紙傘的詩句《憶江南 江南憶九首之二》
白居易
江南雨,古巷韻綢繆。
油紙傘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濕清眸。
幽夢壹簾收。
《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仿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壹個丁香壹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壹樣的顏色
丁香壹樣的芬芳
丁香壹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仿徨
她仿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壹樣
像我壹樣地
默默行著
寒漠、淒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壹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壹般地
像夢壹般地淒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壹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裏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仿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壹個丁香壹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3.收集關於油紙傘的古代故事或詩句,越多越好~謝謝~《油紙傘》
——心語如詩
三月的江南
細雨綿綿,迷離如煙
那半空中靚麗著的
或是如花般攸然綻放的
便是江南的油紙傘
玫紅翠綠的傘面
如時開時合的花瓣
雨珠從傘上輕輕滴落
恰似壹串串遊弋的水晶珠簾
裊裊婷婷走來的
會是誰家俏麗的嬋娟
傘下看到的是她回眸的溫柔
還是輕蹙娥眉的丁香般愁怨
是誰著壹襲飄逸的長衫
莫非是許仙壹樣俊秀的兒男
擎壹把油紙傘在斷橋上流連
可是在等待白娘子那婉約的纏綿
……
徜徉在煙雨的江南
朦朧中飄來絢麗的油紙傘
妳會分不清
是在旖旎的仙境裏漫步
還是進入了如詩如畫的夢幻
4.有關油紙傘的優美句子雨 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
壹個丁香壹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壹樣的顏色,
丁香壹樣的芬芳,丁香壹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仿徨;
她仿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像我壹樣, 像我壹樣地
默默行著 冷漠,淒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
又投出太息壹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壹般地,
像夢壹般地淒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壹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裏,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撐著油紙傘,
獨自 仿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壹個丁香壹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美嗎?
5.關於傘的詩句六把雨傘
作者: 余光中
遺忘傘
向日葵反面的形象
黑黝黝的背日葵啊
見證人類的健忘
雨裏盛開
雨裏枯萎
壹朵壹朵被遺忘
怎麽也記不起來
在什麽人家的門外
身世如謎
究竟誰是
頭也不回的主人
音樂傘
裁壹片小黑雲去抵擋
頂上千疊的黑雲
雨傘,是誰頓悟所發明?
那樣純凈的幾何美
用直線和曲線連成
淺弧的兩端伸出檐牙
雨便從十二個檐角滴下
壹串串斷斷續續的飛鈴
妳手中握著正是
壹件天然的樂器
雨夫人即興的手指
間歇地敲敲又打打
——重時多壯烈
輕時多瀟灑
記憶傘
雨天長,灰雲厚
三十六根傘骨只壹收
就收進壹把記憶裏去了
不知在那扇門背後
只要我還能夠
找到小時候那壹把
就能把四川的四月天撐開
春雨就從傘邊滴下來
蛙聲就從水田裏
布谷鳥就從遠山
都帶著冷颼颼的濕意
來繞著傘柄打轉
喔,雨氣好新鮮
親情傘
最難忘是江南
孩時的壹陣大雷雨
下面是漫漫的水鄉
上面是閃閃的迅電
和天地壹咤的重雷
我瑟縮的肩膀,是誰
壹手抱過來護衛
壹手更挺著油紙傘
負擔雨勢和風聲
多少江湖又多少海
壹生已度過大半
驚雷和駭電早已慣了
只是臺風的夜晚
卻遙念母親的孤墳
是怎樣的雨勢和風聲
輪到該我送傘去
卻不見油紙傘
更不見那孩子
友情傘
暴風雨裏
壹位朋友撐傘來接我
壹手扶我的踉蹌
壹手把堅定的傘柄
舉成壹面大盾牌
抵擋猖狂的雨箭
後來才發現
逆風那壹面他的衣衫
幾乎濕透於驟雨
喔,所謂知己
不就是壹把傘麽?
——晴天收起
雨天才為妳
豁然開放
傘盟
如果夜是壹場青雨淋淋
幸而我還有壹盞臺燈
壹把精致的小雨傘
撐開壹圈柔和的氣氛
而無論用什麽做成
用緋色的氛圍或橙色的光暈
願妳與我做***傘的人
伴我涉過濕冷的雨地
如果夜是青雨淋淋
如果死亡是黑雨淒淒
如果我站在雨地裏
等妳撐傘來迎接,等妳
6.用油紙傘怎麽寫詩歌撐著油紙傘
獨自
仿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壹個
丁香壹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出自《雨巷》,全文請參考/link?url=xHzCt2970meEAQYm_Q8_-TP_RUoNk91cRYHTExCjYZK-RNgGHTmY6Y05HHy
7.“撐著油紙傘,走在悠長悠長的雨巷此句出自現代詩人戴望舒的《雨巷》。
原文: 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壹個丁香壹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壹樣的顏色,丁香壹樣的芬芳,丁香壹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仿徨。
她仿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 像我壹樣,像我壹樣地,默默行著。
冷漠,淒清,又惆悵。
擴展資料:
當時全國正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 詩歌描繪了壹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沈圖景,借此構成了壹個富有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這裏,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沈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的ㄔ亍著的仿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壹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後壹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
在藝術上,也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對於音樂美的追求。
詩中的“我”、“雨巷”、“姑娘”並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 而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全詩還回蕩著壹種流暢的節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來自詩韻,除每節大體在第3、6行押韻外,每節的詩行中選用了許多與韻腳呼應的音組。
詩中重疊反復手法的運用也強化了音樂效果。 《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詩中那狹窄陰沈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壹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這些意象又***同構成了壹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壹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這首詩裏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們愁心象征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雨巷》是壹篇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詩。
戴望舒把感情放在第壹位,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盡可能使這種感情隱蔽壹些,朦朧壹些,設法將真事隱去。 《雨巷》雖也有象征派的感覺,但它不帶有某些象征派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摯的感情做骨子,有古典派的內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鋪張而不虛偽,華美而有法度。
《雨巷》這首詩,它的被隱蔽在“想像”裏面的“真實”,可能是詩人的壹段感情際遇,在這段生活中的感情體驗成了詩的骨子。 詩裏保留了壹些《雨巷》的悲劇感和孤獨感,是通過悠長寂寥的雨巷,頹圮的籬墻,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細雨等環境渲染和遊子對丁香壹樣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繪來暗示的。
壹切都沒有說穿,沒有點透,然而我們懂了,感覺到了。正因為詩人沒有把詩的意義限定在壹個層面上,我們從詩領會的東西才更多了。
百度百科-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