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人教版語文書第十三冊第壹單元日積月累

人教版語文書第十三冊第壹單元日積月累

1: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⑴詩中表明作者心誌的句子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請妳對該句做壹點賞析。

作者借花落歸根,化為春泥,抒發自己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⑵詩歌首句中的“浩蕩”壹詞,寫出了詩人離愁之多。

⑶詩歌的三、四兩句抒發詩人的即使辭官歸隱,也要奉獻自己畢生精力乃至生命的誌願或誌向,這兩句詩包含的哲理是:“落紅”似乎成了無用之物,但從另壹角度看,它能化泥護花,仍有價值和作用,它包含著世上的萬事萬物均具有兩面性,“有用”和“無用”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關鍵在於觀察者的視角

2 :作者: 張維屏

新雷①

造物無言卻有情②,

每於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③,

只待新雷第壹聲。

註釋

①這首詩作於道光四年(1824)春初,寫春將到的喜悅。詩人以自然喻人事,在對新雷的期待和春天的歡呼中,透露出作者渴望社會新變的心情。小詩短短四句,寓理於情,清麗可喜,耐人尋味。

②“造物”句:《論語·陽貨》:“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詩本此。造物,指天。

③著:同“著”,助詞。

詩人贊美大自然雖然默默無言,但卻有情,寒盡而帶來春天,悄悄地安排好萬紫千紅的百花含苞待放。在這寂靜之中,正蘊蓄著巨大的爆發力量,就等那壹聲震撼人心的春雷。春雷炸響,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將是壹個春花盛開的新的世界!流露出詩人迎接新世界來臨的喜悅心情。

3 :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劉方平 生卒年不詳,河南人。其詩多寫閨情、鄉思,內容狹窄。染寓情於景,蘊涵含蓄,頗有名篇傳世。

作品註釋

註解:

闌幹:縱橫的意思。

韻譯:

夜半更深明月西掛照亮半邊人家,

北鬥七星橫臥南鬥六星也已傾斜。

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溫暖氣息,

還聽得春蟲叫聲穿透綠色的窗紗。

評析:

詩是抒寫感受大自然物候變化的,清新而有情致。這類詩是詩人對外界自然事

物、氣候加以精細體察而萌發於心的壹種敏感、靈感凝成的景象。詩的首二句是寫仰

望,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鬥闌幹,暗隱時辰流轉;後二句是寫俯視,大地靜謐,

夜寒料峭,蟲聲新透,感知春之信息。構思新穎別致,不落窠臼,用語清麗細膩,妙

然生趣。

簡析:

詩中月夜裏春天的氣息,是每壹個人都能感受和品味到的。

4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洛城就是現在河南的洛陽,在唐代是壹個很繁華的都市,稱為東都。壹個春風駘蕩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已平靜下來。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淒清婉轉的曲調隨著春風飛呀,飛呀,飛遍了整個洛城。這時有壹個遠離家鄉的詩人還沒入睡,他倚窗獨立,眼望著“白玉盤”似的明月,耳聽著遠處的笛聲,陷入了沈思。笛子吹奏的是壹支《折楊柳》曲,它屬於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借以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在這樣壹個春天的晚上,聽著這樣壹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誰能不起思鄉之情呢?於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吟了這首七絕。

這首詩全篇扣緊壹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這笛聲不知是從誰家飛出來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並不準備讓別人知道他,卻不期然而然地打動了許許多多的聽眾,這就是“誰家玉笛暗飛聲”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風滿洛城”,是藝術的誇張,在詩人的想象中,這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聽到了。詩人的誇張並不是沒有生活的依據,笛聲本來是高亢的,又當更深人靜之時,再加上春風助力,說它飛遍洛城是並不至於過分的。

笛聲飛來,乍聽時不知道是什麽曲子,細細聽了壹會兒,才知道是壹支《折楊柳》。所以寫到第三句才說“此夜曲中聞折柳”。這壹句的修辭很講究,不說聽了壹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僅指曲名。折柳代表壹種習俗,壹個場景,壹種情緒,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它能喚起壹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激蕩起來。“何人不起故園情”,好象是說別人,說大家,但第壹個起了故園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嗎?

熱愛故鄉是壹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作為祖國的壹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出處: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意思是,在這樣的夜裏,聽到有人用笛吹奏著“折楊柳”的曲子,那充滿傷感、思念的聲音,又有誰聽了不會油然興起懷鄉之情呢?淪落異鄉的浪子,原本就思念故園,何況又在寂寞的深夜裏,聽到傷感的曲調,自然更加深了懷鄉情愁。

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出處:陳與義《襄邑道中》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裏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

意思是, 詩人靜臥船艙,仰看藍天白雲。咦,滿天雲朵怎麽定在那裏壹動也不動呢?轉瞬之間詩人就恍然大悟了:原來白雲正默默隨我同行,和我壹道向東飛去呢!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出處:元鎮《菊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意思是,不是我偏愛菊花,壹年之中,菊花開過之後,再沒有別的花開放了,賞花的機會再沒有了。

5 :襄邑道中

宋 陳與義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裏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

陳與義(1090-1139),字去非,號簡齋,北宋末南宋初的詩人,有“簡齋集”。他寫詩學習杜甫,抒寫國破家亡的苦痛和顛沛流離的生活,氣勢雄渾,情調蒼涼。《襄邑道中》是北亡國以前的作品,和他後期的作品基調不同。

註釋:

①襄邑――現在現在的河南省睢(suī)縣,在開封(北宋京城)東南150裏,惠濟河從境內通過。

②榆堤――長滿榆樹的河堤。

③不知――原來不知,現在才知道了。

④俱東――同向東。

詩意:

意思是,詩人靜臥船艙,仰看藍天白雲。咦,滿天雲朵怎麽定在那裏壹動也不動呢?轉瞬之間詩人就恍然大悟了:原來白雲正默默隨我同行,和我壹道向東飛去呢!

欣賞:

這是詩人在河南行舟襄邑道中的真實感受。春末夏初時節,詩人從京城開封出發到襄邑去,乘船惠濟河東行。這天天氣晴朗,兩岸原野落花繽紛,隨風飛舞,將滿河春水照得紅紅的,連船帆也仿佛染上淡淡的紅色了。船帆趁順風,壹路輕揚,沿著長滿榆樹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百裏以外。船順水而下,趁著順風,百裏路程只走了半天,水速是驚人的。

兩岸飛花,滿堤榆樹,壹片輕帆,順風百裏,詩人這次遠行,何等輕松暢快,心曠神怡呀!榆堤兩岸的景物,應似飛掠而過,此詩雖未寫出,可由想象而得。然而,詩人註意的卻是船上看雲的感受:躺在船上看那滿天雲彩,壹動不動,船行百裏,竟沒有覺察到雲彩和乘船人都在向東。船上觀景,看天上雲彩是壹種感受,看兩岸花木又是另壹番感受。感受的不同,反映了主體與客體的距離的不同:花木在近處,看去似飛動;白雲太離遠,觀者未覺動。可是,同壹個陳與義在另壹種場合下看那天上的雲,卻又象跟著歸去的詩人在壹起行走。

詩人靜臥船艙,仰看藍天白雲。咦,滿天雲朵怎麽定在那裏壹動也不動呢?轉瞬之間詩人就恍然大悟了:原來白雲正默默隨我同行,和我壹道向東飛去呢!

天上的雲和小上的帆,本來是壹道乘風前進的。船艙的詩人,行是看到白雲在空中處於靜止狀態,但仔細壹想:船行百裏,白雲壹直在頭頂上,足見它並沒有靜止不動,而是和自己所乘的帆船壹樣,正在向前行駛。“臥看滿天雲琺勸,天知雲與我俱東”,動中見靜,似靜實動。詩人的觀察和感受,不但很有情趣,而且含有智慧和哲理,給人以有益的啟示。譬如,有人只顧欣賞自己的成績,卻往往忽略旁人的進步,如果讀到這首詩,他大概會有壹些感觸吧?

6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裏榆堤半日風。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

陳與義(壹○九○~壹壹三八)字去非,自號簡齋,洛陽人,有“簡齋集”。

年代:唐

作者:元稹

作品:菊花

內容: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希望妳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