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燃燒的佛塔的歷史和結構

燃燒的佛塔的歷史和結構

燃佛佛塔為磚木結構,實檐八角13層,略分。原高48米,周長44米。是須彌,雙腰,每邊都鑲嵌著精美的磚雕。下腰配兩個龍玩珠,上腰配三個壺門,鑲嵌仙人。角雕刻在盔甲和頭盔上。此塔距潞河數百米,但其影倒映於河中,所以乾隆皇帝有“縣城塔景落於浪尖”之詩。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發現壹顆佛牙和數百件遺物。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通州,毀塔;唐山地震受損1976。1985年9月重修寶塔,寶塔加高5米。增加了相輪二、圓燈壹、陽月壹、朱寶四,增加了避雷針。塔頂的蓮花基座和每個塔的屋檐都被重建,青銅鐘被鑄造並用原色油裝飾。該塔的建造年代在國內學術界仍有爭議;壹說建於北朝梁太平二年(557),壹說建於唐太宗貞觀七年(633)。兩種理論相差76年。但無論哪種說法成立,都意味著這座塔已經建造了1300多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塔被大夏破壞,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建。該塔為磚結構,平面呈八角形,高53米。這是壹座十三層的塔,有著密密的屋檐。塔的下部是高大的住友底座,腰部精雕細刻。壹樓的塔很高,四面都有門,其余都是直窗。每層樓、每個屋檐的每個角落都懸掛著2224個銅制的鈴鐺,是中國古代寶塔中懸掛鈴鐺數量最多的,而且每個外表都刻有“忠男忠女”的名字,與眾不同。塔頂還有壹面銅鏡,也是迄今為止古塔中發現的最大的壹面。“古塔淩雲”曾是通州八景之壹。燃燒的佛塔已被列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該塔毗鄰優勝教寺,現已成為京杭大運河北端的壹處景點,也是通州古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