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非,65438-0968年生於北京,自幼酷愛繪畫。小學期間,他的畫在北京青少年繪畫比賽中多次獲獎。曾多次在潮陽師範學校接受周思聰、金鴻鈞等繪畫前輩的獎勵。1979年正式師從齊白石弟子王慶文先生學習中國畫。後來,我師從張世簡先生,深入學習寫意花鳥畫。1990以來師從先生,潛心研究齊派藝術
擅長寫意花鳥,偶有指畫。他涉獵詩歌、篆刻、戲曲藝術,尤其擅長鑒賞珍品。2004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研究生班深造。
1996以來,從事中國畫創作後的書畫收藏和鑒賞工作,經常為北京各大藝術公司、收藏機構和海內外收藏家進行書畫鑒定,尤其是齊白石先生的作品,獲得了業界的壹致認可。
中文名:高克非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68
職業:畫家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首屆藝術管理研究生班。
主要成果:《山水》獲“首屆全國扇面藝術展”優秀獎。
《秋艷》獲“中外人民友好國際書畫展”優秀獎。
《竹雞》獲“中國書畫大賽”優秀獎。
《寒梅》獲中國書畫藝術沙龍首屆展覽壹等獎。
代表作品:齊白石雕像,精美的畫面,官員加官員,葫蘆蜻蜓,睡在香蕉的陰影裏。
祖籍:黑龍江
親身經歷
高克非,1968,北京人。他從小就喜歡畫畫。他的畫在小學期間經常參加北京市少兒書畫大賽,並有幸在北京市朝陽師範學校接受過周思聰、金鴻鈞等繪畫前輩的獎勵。1979年師從齊白石弟子王慶文先生,正式學習中國畫,自學篆刻。有6月1983 65438+10月21在工人日報發表的篆刻作品《鍥而不舍》《勤奮》。
1990年1月,與畫友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舉辦三人中國畫展。展覽期間,作品《繆歌劇圖》被丹麥駐華大使貝林先生購買並收藏。
自1990,10師從高足之人先生,從此能夠系統的學習齊派藝術。曾經有壹篇題為《眼睛應該知道真相——齊白石作品鑒定心得》的論文發表在《收藏家》雜誌第4期(總102)。
1997加入北京美術家協會。
2007年加入“中國收藏家協會”。
高克非最擅長寫意花鳥,偶有指畫,涉獵詩詞、篆刻、戲曲,尤其鑒賞珍品。1996以來,壹直從事藝術創作後的書畫收藏和鑒賞工作,尤其是齊白石先生書畫鑒定工作,獲得了業界的壹致認可。
代表作品有《齊白石雕像》、《壹個老人的畫像》、《壹個官員帶著壹個官員的畫像》、《葫蘆蜻蜓》,睡在香蕉鵝的樹蔭下。
藝術年表
獲獎系列
1990 1月作品《繆歌劇圖》被丹麥駐華大使貝林先生收藏,作品《空谷蘭竹》被首都博物館收藏;
1995 65438+2月作品《梅花鳥》被北京青少年宮收藏。
2008年作品《太韻》參加《中國火炬傳遞地圖》並被收入《中國火炬傳遞地圖畫冊》。同時,該作品被中國郵政出版為珍藏郵票,由中國集郵總公司發行。
2013八月作品《官員加官員》被關山月美術館收藏。
作品展覽
部分作品:
藝術評價
婁師白先生評論道
婁師白先生為《高克非畫集》作序;
柯的弟弟,聰明世故,自幼執筆,壹直玩丹青書法。
十壹歲時,我從我弟弟王慶文先生那裏遊泳。少年時代,我受益匪淺。
在他弱冠的年紀,他帶著字畫到袁弘畫室拜我為師。
日夜為教學服務,為左右服務,
二十年過去了,繪畫有了很大的進步。
齊發壹畫風,然後繼續傳下去。
另外,攻詩書,學篆刻,學鑒賞,辨真偽。
隨著博文的廣泛,他的眼界越來越高,作品也越來越有匠心和創意。
柯飛不擅寫意花鳥,也作工筆草蟲,偶爾指畫,不俗。
除了金石學和書法,就是高雅好京劇,老學生還挺喜歡的。BLACKPINK的長相特別健忘。
所以說柯不多才多藝也不為過。
願哥哥師法自然,博采眾長,修心養性,積累財富,藝術進步。
今天,值此柯飛畫集《付梓》之際,我想談談陳數語,並祝賀肖旭。
伍茲端月九壹婁師白玉老安草堂
吳洪亮先生評論道
北京畫院齊白石紀念館館長吳洪亮先生點評高克非作品;
柯飛哥哥的作品繼承了祁門的三大傳統:筆墨的錘煉,構圖的精彩,內容的巧妙思考。關克非的國畫不是因為簡單而瘦,是因為缺乏而空,是因為畫日常事物而乏趣。他的掌畫有自己的筆法,手指的蔬果光滑潤澤,尤其是他的畫《官加官》、《誰是黑》、《大腹能容,笑口常開》,比筆墨更頻繁地增添個人風格和情趣。
想念老師
伊恩的老師王慶文先生。
□高克非
白石老人壹生收過很多弟子。老人曾加封“趙武武,三千戶客”以示其所培育的桃李興旺,並頗為得意地在弟子中超過了趙(智謙飾)和武(昌碩飾)。然而,在《奇門》的所有弟子中,真正行弟子禮、磕頭進門的其實並不多,王慶文先生就是其中之壹。
在胡適和黎錦熙主編的《齊白石年譜》中,有這樣的記載:“民國三十七年(1948),八十八歲的伍子胥在北平,近幾年壹直跟隨的弟子:婁紹懷、陳人蘭、李苦禪、李可染、王雪濤、王慶文等”。但由於文革的艱難和王先生的英年早逝,社會上很少有人了解他的繪畫藝術,多年來也沒有人記述他的生平和藝術成就。作為壹名學生,我經常感到深深的遺憾。
王先生出生於北京,1920,河南人。他家雖然不是貴族家庭,但也是大戶人家。其父是民國時期北平郵局局長,因生意關系,與短暫定居北平的齊白石先生來往頻繁。當年白石老人南北書信往來、包裹郵寄都由王家負責,久而久之兩家的交流也逐漸密切起來。
王先生自幼體弱,性格文靜內向,但對書畫情有獨鐘,進步神速。18歲時,王先生加入了畫社,該畫社由湖社成員在1934成立,主要組織傳授中國畫技法。原小區位於北平西城武王後胡同50號。剛開始有30多個學生,後來逐漸發展到200多個學生。畫社分山水、人物、花鳥、石刻四個分支,每個分支都有前輩金、王心靜、季觀之、顏、鐘誌福、金毓民等教授。黃老師每周來畫社壹次,給所有的學生上三個小時的繪畫理論課。不到二十歲,王慶文先生就在薛璐畫社打下了良好的書畫基礎。他的作品通過每年參加繪畫學會舉辦的展覽並出售,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1940,王先生拜白石老人為師。老人根據王先生名字中“文”字的含義,給他取名為“”,並送給他“王慶文”和“宇瞻”兩枚印章作為禮物。於是,先生就跟著白石老人的杖和鞋,伺候了十七年的筆硯。
1941年春,白石老人在北平西長安街清林春酒樓設宴,舉行儀式,立胡保柱為第二任妻子,分家產。* * *邀請了29位親友和學生到場簽名。在見證者中,王慶文先生年齡最小,可見師徒之誼。
在《齊白石父親和我的藝術生涯》壹書中,齊良池先生曾這樣描述:“我母親身體不好,常患哮鳴。人到中年,她患了壹種病,手腳僵硬,神誌不清。她需要別人馬上站起來坐直,手腳蜷曲,才能慢慢恢復呼吸。所以只要壹生病,我們就輪流值班,沒日沒夜的照顧我媽。照顧我母親的是我、齊、、婁少懷。平時爸爸從來不讓別人在他的畫案上畫畫,但是我們在照顧媽媽的時候可以破例。我們四個人趁著值夜班的機會,偶然看到了父親的壹張“四喜圖”:我們每人畫了壹只喜鵲,我弟弟齊亮又畫了壹塊石頭。父親在這幅畫上刻了“四喜圖”四個字,並題寫“門樓少懷和王慶文,其子遲暮,已合作,白石題”。如今,雖然沒有人能看到這幅《四福圖》,但我可以想象,王先生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已經有了相當的筆墨功力。
白石老人九十三歲時,曾請先生畫魚,說“能知魚之樂,所以能畫出各種形狀的魚。”清文帝還善於觀察魚的動作,所以畫魚自然也是有趣的。"另壹個話題是先生畫螃蟹:"只有清文帝過了我。“除了寫意花鳥,在草蟲工筆方面,王先生也是為數不多的祁門弟子傳人。我看過王老師的工筆畫《扇葉中蟬》《大寫意南瓜》《虢國工筆畫》《螳螂工筆畫》《白石老人之亂》!不幸的是,王先生的許多作品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更有甚者,偶爾有幸存的畫作被壹些唯利是圖的人挖出,聽說是假造白石老人的作品,令人痛心。
王先生生來就有心臟病,性格孤僻內向。因此,雖然解放後有機會在藝術院校講學或在畫院當畫家,但未能如願入體。據他早年收的弟子李福先生回憶,上世紀50年代末,李福先生住在首都東直門新泰場39號,靠賣遊人的畫為生。李福先生收藏有《無愁姑娘》、夾竹桃、珍珠雞、山雀、戴勝鳥、雀等。那個李先生四十歲左右的時候給他畫的,都不是白石老人畫的。可以看出,當時的王老師已經有意突破藩籬,進行藝術創作和實踐。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間,王先生住在北京郊區的懷柔,在田野裏閉門讀書,自得其樂。十年的農村生活也給先生帶來了無限的創作靈感,他在寫生的基礎上,將白石老人的筆墨規律化,結合自己的氣質,形成了筆墨優美、造型生動、形神兼備的小寫意風格。最有特色的是王老師描述的松鼠,活潑聰明,隨時準備來。這個題材成為王先生晚年經常畫的代表作品。
“文革”後,王先生從懷柔遷到北京東郊的壹個村子(也就是北京東四環太陽宮附近),我有幸成為王先生晚年最小的弟子。初次相識印象最深的是王先生平易近人的微笑表情王先生個子不高,背微微駝著。雖然他的臉很瘦,但他的眼睛明亮而有神。談話輕快溫柔,她開心就笑。那時候我還小,是個窮學生。我老公教我,我壹分錢沒拿。每次帶四張四尺紙交學費,老公拿壹張,剪四分之壹給我作畫示範,給我作模板畫臨摹學習。因為我住在壹個貧困的村子裏,老公告訴我每次來壹定要給他帶壹些最近的參考消息,壹直到老公去世都沒有停止過。
王先生在藝術交流上是非常認真的。我每次都帶幾十個練習來讀。王先生壹條壹條地看了,並用藍筆壹條壹條地修改。每次看到壹點點進步,老公經常在表揚中表現出驕傲,那種表情至今難忘。王先生每次為我作畫示範,都要磨半個小時的墨,嚴白石老人也是這樣。作畫時,王先生要求家人避開室內的安靜。畫畫之前,王先生總是在紙上撓指甲做作文。畫畫的時候,他全神貫註,很容易說不出話來,但只有到了重要的地方,他才溫柔地提醒我註意觀看。畫完之後給我講解壹下畫和構圖。每畫完壹幅,王老師都會把畫掛在墻上,和我聊著看,不滿意的時候就摘下來補幾筆。畫前畫後,他的刷洗裏的水總是清澈的,老人嚴白石也是。
我記得先生的方畫也是餐桌。有時候壹直畫到晚上,王老師請我吃飯,我就幫王老師把桌上的筆、硯臺等東西搬到別的地方。就是在這樣簡陋的環境中,王先生度過了他最後的時光。至今忘不了的是,簡陋的房間雖然簡陋,但每次去都能看到墻上掛著王先生的新作;雖然是木屋,但有雅致的盆花、盆景點綴其中;雖然窗外雞叫狗叫與畫室裏王老師優雅的談吐很不協調,但每次從王老師簡陋的房間回到我的樓裏,我常常會想著盡快在這個比於先生強幾倍的環境裏實踐所學,以便早日回到王老師身邊聆聽教誨。
王先生的畫既有白石老人的筆墨之美,又有自己工整優美的寫意。他的行書也是飄逸優美,與畫風相得益彰。他每有得意之作,往往會加壹個有篆書的標題。王粲先生經營印刷業,但由於環境和身體條件的原因,他在晚年沒有做多少工作。我試圖揚名立萬,但最終沒有成功。1979年底,正當國家經濟步入正軌,文化藝術趨於振興,先生的創作需要更大的效益,可惜先生在59歲時突然去世。
時光荏苒,歲月無情,王先生的畫名早已淹沒在世人銘記的煙塵中。今天有幸在湘潭遇到了敖氏普安先生,請我寫下這篇回憶文章,推薦發表,既能給我這位逝去的老師在繪畫史上壹個位置,又能說明前賢可以避免遺珠之憾,也能激勵後學繼往開來。
我應該跪拜感謝蒲安先生的好意。
本文發表於齊白石研究系列第五輯。
論張世簡先生的寫意花鳥畫。
□高克非
在中國繪畫史上,雛鳥題材早在宋代就已出現,現代畫家如任伯年、齊白石、張數_、黃州等也擅長於此。張世簡的小雞不同於古人和當代畫家,有自己強烈的個性。他畫的小雞在創作技法上介於工與寫之間,“無骨”與寫生相結合,使筆墨略顯色彩。有時屏幕上的小雞多達二三十只,或仰或仰,或斜或斜,頭腳動,姿態各異。同時又密集有序,亂而不亂。這幅畫經常伴隨著春天盛開的迎春花。從遠處看,它以黃花為伴,以黑墨為墨,生機勃勃。春天美麗的色彩和自然的構圖早已被畫壇公認為石堅先生的“專利”。
張世簡先生是壹位勤奮的畫家。“文革”後,他從未停止寫作。在晚年,他每天早上都不停地花錢。1994年,“榮寶齋出版社”為他出版了第壹本畫集。當他翻開藏品,五彩繽紛、生機勃勃的花鳥躍然紙上:飛過荷塘的翠鳥,桃枝旁的白頭翁,相思樹下的珍珠雞,油菜花間的壹群燕子。。。。。。都表現了藝術家熱烈通俗,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也反映了作者內心對自然的真摯情感。可以說,沒有畫家對生活的熱愛,就沒有這樣打動觀眾的作品。
張世簡先生出生在“人才輩出”的浙江張村。他的叔叔張振鐸先生是近代著名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的堂弟張書_,是潘天壽先生的老朋友,“白社”的創始人之壹。石堅先生曾師從當時受聘於中央大學藝術系的張樹國先生。後考入浙江美術學院,師從潘天壽先生、吳_ _,師從黃、、傅抱石、。在創作過程中,石堅先生並沒有機械地將張數_先生優雅含蓄的風格與潘天壽先生霸氣十足的風格結合起來,而是不斷地尋找和思考兩種相互矛盾的藝術品質。經過幾十年的勤奮探索,石堅先生認識和把握了自己的藝術氣質,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強化和融合了前人含蓄而有力的藝術特征。畫面上調墨、畫草、潑墨、用筆如渴、動靜相宜,形成了自己清新爽口、華麗而不俗的花鳥畫風格。著名藝術評論家孫美蘭女士在1994年評價張世簡先生的作品時說:“張世簡先生的花鳥畫是壹門脫離了盲目性,正在走向成熟的藝術。”的確,只要看看壹疊疊、壹堆堆、系統的素描,就不難理解“藝術成熟”背後畫家的艱辛、毅力和藝術激情,即使在“文革”期間,放鴨子、割豬的幹校生活,在畫家的素描本上有所體現,依然是花鳥世界的美好記憶。
原文刊登在中國書畫報(1997 1.6),現文在原文基礎上略有改動。
高克非在北京畫院紀念婁師白先生逝世三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今天在座的樓先生的弟子,大部分都是我的師兄師姐。我從90年代初就開始跟隨樓先生學習繪畫。我的老師50歲了。作為他的壹個學生,我想回顧兩件至今記憶猶新的事情。
第壹件事發生在北京畫院美術館,也發生在今天這個會議室。2008年3月底,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了胡先生遺作展,期間還舉辦了胡先生藝術研討會。當時,樓先生應邀出席了會議並發表了講話。我有幸陪老師參加了研討會。研討會前壹小時,老師來了。他從壹樓看到二樓的美術館,又仔細看了胡先生的每壹幅作品。老師在二樓展廳前墻上看到壹幅名為《有陰影的洞穴》的作品時,停下了腳步。是壹幅大約1.5米見方的山水畫。畫面的周圍描繪了壹個洞口。站在畫前,妳可以欣賞它,就像壹個人從洞穴裏面往外看壹樣。由近及遠,風景是竹子,漓江,竹筏,對岸,遠山。整幅作品畫得層次分明。在畫前站了很久後,老師對我說:“這是桂林著名的喀斯特洞穴——“嚴觀”。我也去那裏寫生,畫了壹幅60年代以“嚴觀”為主題的風景畫,但我是從外到內畫的,畫中除了山洞周圍的壹些山景,只有壹個黑洞洞的洞。現在看過胡老師的這幅畫,感覺他的作品構思精巧。我聽了之後很感動。91歲的老人還這麽謙虛!他不僅教我好的繪畫經驗,還告訴我他走過的彎路。只有擁有純粹藝術之心的人,才能如此豁達。
2007年,這位老師在90歲時,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他畢業70周年的藝術展。在展覽前夕的壹次新聞發布會上,壹位女記者問了樓老壹個小問題:“您90歲了,您每天都畫畫嗎?”老師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每天都畫畫,但不是每天都創作!”經常被逼著畫壹些娛樂作品,總是重復以前的筆墨,很舍不得。我非常希望我能有時間專註於更多的創作。在藝術上,我想換壹種畫法,再壹次突破。"
我永遠不會忘記老師對藝術的謙虛和進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