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2010年10月18日國旗下的演講

2010年10月18日國旗下的演講

開玩笑的!正題:

請允許我暫且將這篇演講的題目隱去。在開始正文之前,向大家提壹個問題:誰是妳們心目中的最好作家?

是的,妳會告訴我;金庸——“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的,妳會告訴我;瓊瑤:《煙雨蒙蒙》、《還珠格格》;是的,妳會告訴我;林語堂:《京華煙雲》;是的,妳會告訴我;沈從文:《邊城》;是的,妳會告訴我;韓寒:《三重門》、《零下壹度》;是的,妳會告訴我;郭敬明:《幻城》……

可誰會憶起那在冰冷時代中苦苦掙紮吶喊的大文豪:魯迅先生?

我從圖書館走過,看到書架最底層附著灰塵的《魯迅全集》,好奇地拭去它身上的泥土,翻開書頁:於是我讀到了那孤傲的靈魂;那鋒銳的筆觸;那深刻的沈思;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懷;那“甘為孺子牛”的精神!於是我慢慢步入了魯迅為我們締造的文學世界。

是的,如果那個時代只留下了沈從文筆下寧靜祥和的邊陲小鎮;只留下了張愛玲筆下荒*無度的上海灘十裏洋場,那將是多麽的悲哀——不僅是那個時代的悲哀,也同樣是我們的悲哀!

是的,大先生的筆是那黑暗時空中氣勢如虹的閃電,縱然滌不盡如山的黑暗,卻能閃耀壹霎那的光明!

也許大先生的書不會像武俠愛情小說那樣的暢銷,但我始終堅信,只要大先生的書在,大先生的精神就還在,就將永不泯滅!它永遠是這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最崇高聖潔的筆墨,永遠永遠地被壹代代後人所繼承!

我的演講的題目是“懷念魯迅”但願我所說的懷念永遠不會只停留在口頭上!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重陽節:國慶節的喜悅還在繼續,安靜的心情釋放著心的微笑。轉眼又到九月初九重陽節。自古以來,九月九就是思念的節日,古詩有雲: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就是古代人在重陽節思念之情,在古代重陽是團圓的日子,因為不能團圓,在外的詩人心中思念家中的兄弟親人,寫下了傳世的詩歌。思念之心,字字顯露真情。現在我們國家給重陽節賦於新的寓義,這壹天定為老年節,我國同世界上的好多國家壹樣,慢慢步入老年社會,關愛老年人,關心長輩,已成為整個社會的責任。讓每個人獻出壹點受,這世界就會變得更美麗。有壹天妳我也會老,看看老年的親人,壹晃幾十年下去,那也許就是每個人的寫照。

老年人也曾經年輕過,有過美麗的青春,有過追求,有著對社會的貢獻,當妳面對壹對白發蒼蒼的老人,翻閱年輕時的照片,妳心中可有感動!美麗的容顏在時光的海中被描繪成蒼白和皺紋,每壹紋,也有深深地愛呀,當妳看到晨中相扶的老人在風景中輕輕走過,笑容綻放在慈祥的臉,心中那份感動不能自己;還有那壹對年約六旬的老人身著大紅的運動服在那奔跑的身影,讓人羨慕;當然也有流浪在街頭的老人,壹臉人生的苦澀,和那渴望相助的眼,讓人受不了,受不了。

人生最美夕陽紅,世間最美老年花,沒有人會永遠年輕,老年人擁有的是智慧和經驗,別說老年人愛啰嗦,每壹句話裏有真情,每壹個字也是渴望,多陪老人說說話,會有好處,明理和涵養在時光之海已浸入到內裏,沒有浮華,沒有虛假,只有渴望,想與子孫輩多點相處的時間,多壹些相聚的時刻,可以知道孩子們的生活,為孩子的幸福開心,為每壹個親人祈福。只要孩子們過的好,老人心中就無所牽掛了。這是老人,讓人尊敬的老人。而年輕人壹般不能發現這壹點,生活的壓力好大,工作的壓力和競爭,讓人累和疲憊,可以認為有理由不回家,不想念老人,這是壹種不正確的思想,當妳已經長大的時候,父母可能在壹天天衰老,思念和擔憂的心時常動在心頭,壹句話,壹句問候,不能回家,打個電話也好。那是給妳整個世界的人呀!不可以不記得。只要有時間,就要陪陪老人,給幹點活也好,陪媽媽吃飯,陪爸爸看電視,看父母的的笑顏,心中也是欣慰!

講個親身的經歷給妳們聽,我從小在外婆家住的時間比較長,經常在街上玩沙,來人的時候,藏入外婆的懷抱裏,所以我常去看望,常握住外婆幹瘦的手,用我的手包她的手,用她的手包我的手,外婆在我媽那說,自己看大的孩子就是親,就是親。而有點嚴肅的外公最喜歡抱我的女兒。我的外婆在今年離去了,我沒有握她手的機會,想到這,淚在我眼中轉來轉去,我想到要多去看我的外公,讓他多笑壹笑,安慰他的心,我的母親和姨媽會陪著他,我也會盡我的孝心。所以,年輕的朋友們,記住愛妳們的長輩,多陪陪他們,可以到任何時候不後悔,可以心中無憾,可以讓老人的笑容綻放。夢中的我常常會想起好多的人,有離世的親人,有大街上孤獨的老人,經常在夢中醒來,有時有汩,有時感覺我的親人輕撫的溫熱和慈愛的笑顏。

有壹天妳也會老,想想那會是什麽樣子,人生是壹面鏡子,對照人生,尊重老人,愛護老人是傳統的美德。是社會的責任。讓老人笑在重陽,笑在每壹天。把最美麗的祝福送給全天下的老人!快樂,幸福,笑口常開。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比較“中英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兩課,我們可以看出,第二次鴉片戰爭實質上是中英鴉片戰爭的繼續,同是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和掠奪中華民族罪行史的壹部分。

兩起戰爭皆因鴉片而起,都以清政府喪權辱國為結局。它們不是孤立的,是有著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有其***性。因此在教授這兩課時,采用縱橫比較的方法,則能使學生對兩起歷史事件、現象的全過程有壹個全面的系統的理解和認識。它有利於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觀察、理解、分析和評價歷史以及識辨大是大非的能力。這也是根據學生怎樣學來設計自己怎樣教的重要原則 。

首先,這兩次鴉片戰爭,有相似之處,可把它們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它們的異同點。

兩次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所謂的西方文明國家的侵略擴張。第壹次,是英國迫切需要對外奪取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從而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第二次是英、法、美等國,想進壹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並使之合法化。所謂戰爭的導火線,僅是發動戰爭的借口。基於此,可廓清這壹特定歷史現象所反映的本質問題。第壹次鴉片戰爭的借口,是中國的禁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借口是“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試想,當時如果沒有禁煙運動 ,沒有兩起事件的發生,它們就會偃旗息鼓嗎?否。它們依然會尋找另外的借口發動戰爭。因為它們早已選中中國作為其侵略對象,蓄謀已久,戰爭遲早要爆發。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在教學中啟發學生透過歷史的表面現象,認清侵略者的本質和狡詐手段,區別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發展進程的特點,從而提高學生鑒別事物的能力,這是歷史教學應遵循的原則之壹。

在這兩次反侵略戰爭中,我們試比較壹下清政府、愛國官兵和中國人民各持什麽態度,就很容易看出清政府的喪權辱國和人民大眾的英勇不屈。如:第壹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內:道光帝驚恐萬分,派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談判,琦善妥協,奕山投降,牛鑒臨陣脫逃,後來簽訂了屈辱的中英《南京條約》、中美《望廈條約》、 中法《黃浦條約》。愛國官兵和廣大人民:三元裏人民抗英,關天培、葛雲飛、陳化成等英勇犧牲。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不作認真的戰爭準備,完全寄希望於俄美兩國“調停”。當英法聯軍攻占天津後,鹹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最終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與此相對照的是,南海、番禺兩縣幾萬人民成立團練局,抵抗侵略;防守大沽炮臺的士兵開炮打擊入侵者,大沽人民冒著槍林彈雨,給戰士送餅送面。

我們再分析壹下戰爭的性質、結局、戰敗的主要原因。這裏應指出的是,兩次鴉片戰爭對於中國人民來說 ,都是反對外來侵略的正義戰爭。英、法、美等國是侵略者,是非正義的,而中國都是戰敗國。正義之師折旗受辱,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尤其是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經濟和軍事落後,大刀長矛經不起洋槍洋炮的打擊,也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戰勝了落後的、腐朽的封建制度,鑄成民族的奇恥大辱。

那麽,鴉片戰爭給中國造成的影響又如何呢?戰前,中國是壹個獨立的封建國家。戰後,列強通過壹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巨大權益:中國領土喪失,中國領海主權關稅主權和司法主權遭破壞;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品源源不斷地傾銷中國市場,中國經濟遭到扼殺。中國從此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發生了變 化。除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更加尖銳外,還增添了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中國人民被迫肩負 起反帝反封建的雙重革命任務。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再將《天津條約》、《北京條約》聯系《南京條約》加以比較分析,可以進壹步認清列強們得寸進尺的強盜嘴臉和清政府步步退讓的腐敗無能。

《天津條約》簽訂前,外國與清政府辦理外交事務,是由兩廣總督出面的,而簽約後,外國公使則直接控制清政府,幹涉中國內政。清王朝開始逐步蛻變為傀儡政權,成為列強鎮壓人民革命的工具。《南京條約》規定的“五口通商”,只限於東南沿海地區,而《天津條約》中的“十口通商”,卻擴大北至營口,南至海南島的瓊州,而且還深入到中國內地——長江中遊的漢口。它表明西方列強鯨吞中國已逐步深入。第二次鴉片戰爭 擴大了第壹次鴉片戰爭中掠奪的侵略權益,使鴉片輸入合法化,達到了進壹步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外國船艦 可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使侵略者取得了內河航行權。侵略者特權不斷升級,這是《南京條約》中所沒有的 。《南京條約》中把香港島割給英國,《北京條約》又把九龍司拱手相讓,等等。這些事實都佐證了第壹次鴉片戰爭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開始,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壹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其***性是資本主義列強向外侵略擴張,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造成民族恥辱和災難。

給我頂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