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後人對杜甫的評價。上句評人,下句論詩。
上句“瘡痍”既是是指杜甫歷盡世事滄桑,壹生不得誌,最終貧病而死的人生經歷,又是指杜甫經歷的戰爭--安史之亂。
“詩中聖哲”則化用人們普遍認同的“詩聖”稱號。下句“民間疾苦”是說杜甫的詩內容廣泛涉及並反映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不但是說杜甫筆底波瀾壯闊,詩歌藝術價值極高;還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傾向,即關註民生,與民同悲,哀民所哀,因此而情感波瀾。
出自——郭沫若先生的壹幅楹聯“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擴展資料:
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沈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沈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沈郁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
杜甫壹生寫詩壹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裏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壹,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百度百科—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