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手抄報古詩好句如下:
1、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2、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3、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4、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5、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6、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7、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8、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壹鉤。
9、人間夢隔西風,算天上,年華壹瞬。
10、臥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11、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壹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
其中以北鬥七星最亮,可供夜間區分方向。北鬥七星的第壹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演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
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歷代發展
從歷史文獻以及結合古俗遺跡來看,隨著人們對天文星象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節俗在上古時代就有了。
漢代是中國統壹後第壹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主要的傳統節日在漢代開始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