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泥石流感人團結的事例。
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7日晚突發泥石流,造成數千人死亡,數百人失蹤,近壹半建築被淹。壹夜之間,“藏族的江南故鄉”變成了壹座破城。大災大考,舟曲告急。冒著大雨和隨時可能發生滑坡泥石流的危險,西藏黨員救援突擊隊跋涉了160公裏的山路。曾趕赴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樹地震災區執行救援任務的漢、藏、回多民族突擊隊來了;青海和甘南僧人的捐款和祈禱來了...這壹刻,各族人民手拉手,這壹刻,我們同舟共濟。在大災難面前,壹曲感人的民族團結樂章不斷奏響,“三個離不開”的思想內涵不斷升華。在孤島上,民族親情的希望維系著生命。舟曲縣總人口654.38+0.4萬,其中漢族9萬人,藏族4萬余人,還有少量回族、撒拉族。災害發生當天,舟曲縣巴楞鄉藏族黨員蘭衛國正在舟曲縣城參加培訓。23時許,蘭衛國回到龍珠招待所時,發現白龍江暴漲,已淹沒廣八街,沖向招待所。關鍵時刻,蘭衛國沒有轉身,而是沖進招待所叫醒老板和乘客。倒灌入城的洪水湧進了招待所,不僅無法逃生,還有可能喪命。河水仍在上漲,樓梯的第壹級臺階被淹沒。“給我拿把斧子和錘子!”情況緊急,藍偉國大聲喊道。他拿著鐵錘,沖到旅社二樓壹側,對著墻壁掄起鐵錘,經過長時間的錘打,終於砸開了壹條生命通道,大家都逃到了隔壁五樓的安全地帶。災區有很多這樣的故事。當前,各族人民的勇氣和毅力爆發了,為自己創造了生存的可能,也為更多的人帶來了生活的希望。在搜救現場,大家只有壹個信念:趕緊!加油!加油!沒有設備,藏族人金揚用手挖石頭和搬木頭。他整個手都沾滿了泥,腿也因為長時間泡在水裏而變白感染了。“和埋在下面的人比起來,我的傷不算什麽。”金揚嘎說。最後,在解放軍第壹醫院出診醫生的強烈要求下,金揚嘎離開現場前往醫療點進行清創。舟曲市人口不到5萬,受災人口超過壹半。市區依山傍水而建,面積不大,4平方公裏的面積有近壹半被淹。災難發生後,未被淹沒的城區人口密度激增,糧食和食品告急。緊急逃出搬出的受災群眾大多來不及帶食物、飲用水和衣服。世界上的大愛只有在大災難的時候才能表現出來,同胞的真情在危難的時候更能體現出來。在臨夏穆斯林面包店,縣城南門,泥石流淹沒門前。經過緊急清理,面包店老板馬學忠和韓連夜加班,制作了千余個災後糕點,拿到廣場上免費發放給解放軍官兵和從各個鄉鎮趕到縣城參加救災的群眾。“我們做這個比在現場挖掘要好。”馬學忠隨後在烤餅店門口敞開的紙箱裏立起了免費送餅的牌子。雖然隨時有再次發生泥石流的危險,但在店裏的面粉全部用完之前,這家店是不會關門的。東城社區馬老四燒烤小吃店老板馬老四看到仍堅守在救災壹線的群眾沒有地方吃飯,趕緊做好飯菜給受災群眾免費吃;城關鎮北關村壹桶三國小吃店老板劉為災後饑餓痛苦的群眾免費送去了25只燒雞、60多份拌飯、800多個雞蛋、10多鍋粥...在災難面前,各族人民團結壹心,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無私關愛,各民族之間最樸素的感情閃耀著光芒,為搶險救災註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面對悲痛,我們從未如此堅強。現場很多救援人員在這場災難中失去了親人和朋友,面對親人的遺體和被掩埋的廢墟,他們情緒脆弱。在災難面前,他們無比堅強,盡力救災,安慰死者。壹個全民齊心協力救災的場景,驚天動地;面對悲傷,我們是如此堅強。從舟曲縣於波鄉到舟曲縣城,公路距離320公裏。為了盡快趕到災區,司機贊文選擇了距離160公裏的便道。冒著隨時下雨、滑坡、泥石流的危險,爬山路通常只需要五個小時,而燕文走了整整11個小時。在經過隴南鐵壩鄉和博拉鄉之間的博鐵梁時,兩塊大石頭橫在馬路上坍塌,中間只能容下壹個車體。正當顏小心翼翼地行駛在兩塊石頭之間時,山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滑坡。眼看塌下來的石頭就要砸到車上,顏壹腳蹬車跳了出來,塌下來的石頭蹭著車身,摔倒了。相比冒著生命危險沖進災區,更多的現場搜救人員正承受著生死的悲涼。鄉鎮幹部楊曙光聽說泥石流後第壹反應是愛人和孩子怕有危險。他的家坐落在壹個地勢很低的地方,就在白龍江邊上。緊急安排民兵突擊隊做好準備後,楊曙光名譽掃地,啟程進城。8日上午,提前趕到市區的楊曙光站在舟曲縣婦幼保健院,低頭沈思。他家所在的三層樓房已經被泥石流淹到二樓。悲痛欲絕的楊曙光冒著泥濘站在自家門前。聞訊趕來的弟弟給楊曙光帶來了紙錢。在家呆了20分鐘,楊曙光毅然趕往救災現場。“在災難面前,大家都是壹家人。我的家人肯定沒救了。希望通過我的努力,早日救出有生還希望的人。”楊曙光說。從9號開始,楊曙光壹直在徒手搜救、裝卸和運送物資的最前線。從12開始,楊曙光參加了從縣城西邊的物資中轉站徒步運送物資到市區的任務,壹趟就用了1多個小時。楊曙光壹次至少要帶2塊24瓶的礦泉水或者4盒以上的方便面。早上7點到晚上7點,壹天有10趟。在救援現場,在忙碌的身影中,有更多的人,像楊曙光壹樣,能忍住自己的悲傷,給別人帶來希望。愛心匯聚力量,舟曲重生的希望來了。阿壩藏族自治州救援隊已經到達,近500人的隊伍義無反顧地進入災區;青海塔爾寺僧人的捐款來了,帶著慈悲和畢生的渴望...各族人民的愛心和努力,在舟曲鎮匯聚成愛的洪流,帶來了重生的希望。8日至9日,由消防、武警、森林警察、特警、民兵、衛生、民政等491人組成的阿壩救援隊陸續抵達舟曲泥石流災害現場,在人員搜救、醫療救援、道路保障、電力救援、安保、物資配送、後勤保障等方面全力參與搶險救災工作。青海塔爾寺自發組織僧人募捐,為災區籌集現金20萬元,救災物資65438+萬元;甘南州各寺院的僧人近日紛紛捐款捐物,為逝者和生者祈福。隨著堰塞湖堰塞體的排除,堰塞湖搶險已全面轉入清淤階段。早壹天疏通,就能讓受災群眾早壹天回到被洪水淹沒的家園。在災區南關附近的壹個清淤現場,有壹支多民族的路橋搶修隊。他們負責在松軟的淤泥上鋪設壹塊塊長約10米、寬約5米的鋼板,以便大型機械進入疏浚現場,加快疏浚速度。這支救援隊奔赴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樹地震,執行搶通路、修橋任務。“堰塞湖的險情已經排除,後續工作已經開始。如果我們更加努力,我們就會對提前重建更有希望。”藏族選手楊金才說。自10年8月起,穆斯林開始齋戒。8月13日淩晨4點,舟曲特大洪水泥石流災後第五天,在舟曲做生意的馬輝清源壹家四口吃完早飯,開始做第壹次服務。在這些禮拜的日子裏,馬青原加了壹句祈禱:願失蹤的鄰居平安無事,願他的舊生活盡快恢復。做完禮拜,馬青原的家人躺下來睡了壹會兒。早上8點,壹家人起床疊被子,刷鍋洗碗,然後穿過救援人員和受災群眾,來到縣城南門的香茶店,沿著滿是泥巴的馬路經營日用品和茶葉。“生活需要恢復。如果我們早點開門,大家都會更方便。”馬青原說。有救援現場的英雄場景,也有災區背後各族群眾齊心協力救人的感人故事。在災難面前,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各民族共同奮鬥、共同繁榮”和“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離不開彼此”的思想。點點滴滴的愛匯聚成洪流,重生的希望在舟曲縣城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