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孔子曾說,《關雎》這首樂詩,到了結尾處,宏亮且優美的聲音依然縈繞耳邊。孔子對於《詩經》的評價不多,幾乎所有的評價都給了《關雎》。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句:“《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這句評價出自《論語·八佾》中的第二十章,也被世人當做《關雎》排在《詩經》第壹位的理由。因為這句話體現了孔子提倡的儒家的“禮樂文化”,這種文化恰恰傳承於《詩經》。
《詩經》主要收錄了商末、周初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最開始為了帝王了解民情而收集,孔子作為最後的編定整理者,對《詩經》“禮樂文化”的傳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詩經》除了體現了“詩”——文學作品,最開始更多的是作為“經”——周朝的“禮樂”理性精神的代表。“禮樂文化”中的“禮”,體現秩序規則;“樂”,體現人性的融合。《詩經》中的詩,都是可以彈奏演唱出來的,用音樂教化眾人。
儒家思想即由此傳承,可以說《詩經》是中華文化的奠基之作。對於《關雎》的評價——“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即快樂不是沒有節制的,悲哀卻不至於過於悲傷的意思。體現了謙和、節制、適度的儒家思想。
這是對於《關雎》排在《詩經》第壹位的最合理的解釋。但《關雎》排在第壹位這件事,真的那麽重要嗎?有必要過度解讀嗎?
對於第壹的執著,其實沒有什麽意義。而國人對於數字卻有著瘋狂的迷戀。我們對於《詩經》的欣賞,不會因為誰排在第壹,而覺得這壹篇比第二篇好。
認知升級,活出自己。歡迎關註瑤知天問(微信公眾號ID:loves-kn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