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重陽節思鄉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回望故鄉,身處他鄉,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
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我想北歸不得,鴻雁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賞析詩歌開頭就承題,“九月九日望鄉臺”,點明了時間是重陽節,地點是玄武山,此處將玄武山比作望鄉臺,以此來表達鄉愁,思鄉之情倍增。“他席他鄉送客杯”,點明了詩人當時是在異鄉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倍感淒涼。詩歌的前兩句就勾勒出了壹個易讓人傷感的環境,正逢重陽佳節,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濃郁的鄉愁,於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兩句對鴻雁看似無理之問:“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北雁南飛本是自然現象,而王勃偏將自己的思鄉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鴻雁,我想北歸不得,妳卻奈何非要從北方飛來,平添我北歸不能的愁思。這壹問雖然毫無道理,卻在強烈的對比中烘托了真摯的感情,將思鄉的愁緒推向了高峰。這兩句是這首詩中的名句佳句,前人在評價這兩句詩時說:“讀之,初似常語,久而自知其妙。”的確,這壹問雖貌似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實際上卻是詩人用心良苦、匠心獨具之處。詩人將其懷鄉之情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借無情之景來抒發自己內心深沈的情感,開啟了唐人絕句寓情於景的先河。
這首詩的抒情手法亦變化多端,第壹句用“望鄉臺”壹詞突出了詩人鄉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異鄉的孤獨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強烈;第四句卻委婉別致,借景抒情,以鴻雁的不知南中之苦來反襯自己的思鄉之情,這樣反復地抒發更是突出了鄉愁之濃烈。語言簡潔亦是這首詩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北地來”,顯得淺近親切,這也是這首詩流傳廣泛的原因之壹。
創作背景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王勃
東風兮東風,為我吹行雲使西來。 別來幾春未還家,玉窗五見櫻桃花。 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歸來視 *** ,零淚緣纓流。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黯與山僧別,低頭禮白雲。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