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詩句意境的題

關於詩句意境的題

1.怎樣解答古詩鑒賞中的意境型的試題

妳應該把形容意境的詞背了,如悠遠,淒美等等。這在妳的資料書上都有。

妳還可以被壹些如詞語鏗鏘,情如洪水啊等等點評的語句。

然後就結合詩句對上號。在把詩句的畫面描寫壹下,當然要簡潔,唯美。

還有就是掌握不同詩人,不同時詩歌的主要特點,比如建安的鋒骨,唐朝的奢華。其實最難的是清朝的詩。如果難得題,幾乎全是明清民國時的。

最後就是能多寫就多寫,是按點給分的。當然不能寫的驢頭不對馬嘴!

希望能幫到妳的忙

2.古代常見的詩詞意象及例題和解法

1.月亮 思鄉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露總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為感受在今夜;月無處不明,但故鄉更明,因為憶弟思家。詩人以幻作真,為的是突出對故鄉的思念。

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這首詩是詩人在長安的俘虜營中寫下的,表達了身被囚系的詩人對妻子家人的思念。

詩人不說自己望月憶妻,卻想象今夜鄜州月圓,妻子獨自壹人在望月思念自己,妻子身旁雖有兒女陪伴,但兒女還太小不懂他們母親的思念,並不能為母親分憂。這樣寫來,寫出了詩人神馳千裏,黯然動容之滿懷愁緒,使詩情更進了壹層。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唐人張九齡《望月懷遠》) 2.柳 柳——留——惜別——依依不舍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采薇》)。

“折柳”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梅花——最先開放,傲霜鬥雪——敢為人先,不畏權貴——君子 梅花沖寒鬥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賞,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

宋人陳亮《梅花》:“壹多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

陸遊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

蘭——清雅幽香,姿態優美——追求淡泊——君子隱士蘭花,清新不濁,香氣純正,花姿優美,體態勻稱,葉型矯健,交錯變化,韻味飄逸。因古典詩歌中常寫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憐,又因為蘭花的幽香和姿態優美,故蘭常用來比喻美好的東西。

如蘭交——喻誌同道合之人,蘭途——美好的前途,蘭質——如蘭壹般的品質。明代徐渭的《蘭》:“莫訝春光不屬儂,壹香以足壓千紅。

總令摘向韓袖,不作人間腦麝風。”這首詩寫出了春蘭的美,蘭以幽香取勝,比春光中的“千紅”不知要高貴多少倍。

竹——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綠竹蔥翠——正直謙虛、堅貞高潔——隱士君子A.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型狀與人的道德追求聯系起來。白居易的《養竹計》就將竹子“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等特點,比擬君子的品德修養。

張九齡的詠竹詩《和黃門盧侍禦詠竹》:“髙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贊美竹的氣節和虛心。

B.玄學家、隱士、詩人喜歡在綠竹蔥翠的環境談玄論道,而這些畫面也越來越多進入他們的詩作中。如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菊花——臨秋而開,顏色淡雅——淩冰傲雪,不畏權貴;淡泊名利,不求聞達——誌士、君子A.臨秋而開——淩冰傲霜,不畏權貴,堅守晚節——誌士,當其人格化之後,菊的這種性格就變成現實社會中的仁人誌士,正人君子,例詩:菊花枯盡香猶在,又付東籬壹醉眠。——陸遊B.顏色淡雅——淡泊名利,不求聞達——隱士例詩: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落花——花落春歸——傷春悲秋,青春易逝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寫在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楊花(柳絮)——飄忽不定——離愁別緒——遊子思婦、好友相別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

唐代詩評家司空圖說:“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詩品》)胡應鱗也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

可見意象藝術是中國詩歌的傳統。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誌。

這裏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誌”,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

下面我根據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對意象進行壹下歸類。1.自然景觀類:月(殘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鏡、蟾兔、玉盤)。

它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念親的標誌,多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例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詩中的月亮浸染了詩人思鄉的感情。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月無處不明,但故鄉更明,因為憶弟思家,這裏寫月突出了對故鄉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

3.求詩句的意境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無理有情,無理而妙。

好像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妳本來是圍繞著郴山而流的,為什麽卻要老遠地北流向瀟湘而去呢?關於這兩句的蘊意,或以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遠方去了,可是自己還得呆在這裏,得不到自由。”(胡雲翼《宋詞選》)或以為詞人“反躬自問”,慨嘆身世:“自己好端端壹個讀書人,本想出來為朝廷做壹番事業,正如郴江原本是繞著郴山而轉的呀,誰會想到如今竟被卷入壹切政治鬥爭漩渦中去呢?”(《唐宋詞鑒賞辭典》)見仁見智。

依筆者拙意,對這兩句蘊意的把握,或可空靈壹些。詞人在幻想、希望與失望、展望的感情掙紮中,面對眼前無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許他悄然地獲得了壹種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滿了各種解釋,有不同的發展趨勢,生活並不是從壹開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這繞著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瀟湘而去。

生活的洪流,依著慣性,滾滾向前,它總是把人帶到深不可測的遠方,它還將把自己帶到什麽樣苦澀、荒涼的遠方啊!正如葉嘉瑩先生評此詞說:“頭三句的象征與結尾的發問有類似《天問》的深悲沈恨的問語,寫得這樣沈痛,是他過人的成就,是詞裏的壹個進展。”(《唐宋詞十七講》)與秦觀悲劇性壹生“同升而並黜”的蘇軾,同病相憐更具壹份知己的靈感犀心,亦絕愛其尾兩句,及聞其死,嘆曰:“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自書於扇面以誌不忘。

是以王士禎雲:“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花草蒙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