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55~220),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及文學家,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裏行》、《觀滄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龜雖壽》等不朽詩篇。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壹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曹丕(187~226),曹操的長子。221年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是為魏文帝。曹丕稱帝建魏後,追尊其父曹操為武帝,史稱魏武帝。其詩歌委婉悱惻,多以愛情、傷感為題材。兩首《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其所著《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著作。
曹植(192~232),曹丕的弟弟,曹操的第三子。七步成詩。流傳下來的詩賦文章***有100多篇,如描繪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寫愛情的《美女篇》,《洛神賦》等,曹植寫《七步詩》的原委,更流傳為盡人皆知的佳話。
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學修養,由於他們的提倡,壹度衰微的文學有了新的生機。在當時建都的鄴城(故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聚集了壹大批文人。詩、賦、文創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詩歌,吸收了漢樂府民歌之長,情詞並茂,具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漢末的社會現實以及文人們的思想情操。因發生在漢獻帝建安時期,故後人稱這壹時期的文學為建安文學。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主將和開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