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敗者寇”,在壹定程度上是對人們接受心理以及社會現實氛圍的揭示。對斯科特南極探險悲劇的評判,茨威格顯然以作傳的事實,在給失敗者以應有的歷史位置,在啟迪人們去深入長久地思考事件的意義。
表達了作者對斯科特崇高的贊譽,意思是斯科特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雖然失敗了,他的肉體倒下了,但是他的心靈經受了考驗,變得無比的崇高。有價值的、美的毀滅當然是偉大的悲劇。
對於人類來說第壹個到達者擁有壹切,第二個什麽也不是.“悲劇”之“悲”挖掘得很好。概括起來就有“四悲”:“死亡之悲”“失敗之悲”“作證之悲”“世人之悲”。
偉大就偉大在盡管這是個悲劇,但從中卻體現了探險隊員的勇於探索的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表現探險家們堅毅、執著、挑戰自我,為事業而獻身的良好品格,反映他們誠實守信、坦然面對成功和挫敗的人生態度。
關於《偉大的悲劇》
《偉大的悲劇》是茨威格為以斯科特為首的英國南極探險隊所作的壹篇傳記。這篇傳記是作者根據斯科特遺留下來的壹些底片、電影膠卷、書信和遺書,發揮他天才的文學想像而寫成的。學習和研究這篇傳記作品,我們可以獲得多方面的啟迪和收獲。
《偉大的悲劇》內容簡介?
只要對南極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建立在南極南緯90°的科學實驗站取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這是為念了紀人類歷史上最早到達南極點的兩名科學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在皮爾裏成功到達北極點之後,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帶領探險隊離開英國前往南極。1910年10月他們在新西蘭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陸,準備在當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極點。可是就在這時候,他們得到消息,說挪威人阿蒙森率領另外壹支探險隊正向南極進發,要“和他爭奪第壹個揭開冥頑的地球的秘密的榮譽”。於是斯科特壹行於11月1日匆忙出發“去爭取國家的榮譽”。經過壹番激烈的競爭結果是阿蒙森隊捷足先登於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而斯科特隊則於1912年1月18日才到達比阿蒙森隊晚了將近五個星期。最後阿蒙森勝利而歸成功的旗幟永遠飄揚在南極點上而斯科特等五名沖擊南極的英雄因為南極寒冷天氣的突然提前到來饑寒交迫體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與嚴寒搏鬥了兩個多月最後長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研究南極探險史的科學家指出阿蒙森的勝利和斯科特的失敗並非在於兩者的計劃周密與否而在於前者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制訂計劃後者則憑推理設想來制訂計劃。阿蒙森斷定人的體力和西伯利亞矮種馬都無法抗禦南極的嚴寒惟有北極的愛斯基摩狗才能在極圈拉著雪橇前進於是他用了20條膘肥體壯的狗勝利完成了去南極點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則主要用西伯利亞矮種馬和少量的愛斯基摩狗結果狗跑掉了矮種馬凍死使這支隊伍過早地接受了嚴峻的挑戰──在以後的時間裏他們只能靠人拉雪橇前進。這樣前進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滅頂之災也就成為必然了。但作者茨威格卻對這些科學問題忽略不計而是飽含感情地用文學的筆法從人類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壯精神的角度來寫這壹事件讀來令人感奮。
這篇傳記是作者根據斯科特遺留下來的壹些底片、電影膠卷、書信和遺書發揮他天才的文學想像而寫成的。因原作篇幅過長選作課文時刪去了前面寫斯科特壹行的探險準備和出發去南極的部分而主要保留了他們從南極絕望而歸以至悲壯覆滅的部分。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全文的主旨、斯科特的精神、精彩的語句大多集中在這壹部分。
作者簡介
茨威格(1880-1942),奧地利作家。出身於維也納壹個富裕的猶太工廠主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1904年後任《新自由報》編輯。後去西歐、北非、印度、美洲等地遊歷。在法國結識魏爾哈倫、羅曼-羅蘭、羅丹等人,受到他們的影響。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從事外國文學(主要是詩歌)的翻譯工作。戰爭爆發後,發表了反戰劇本《耶雷米亞》,在瑞士與羅曼-羅蘭等人壹起從事反戰活動,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
1919年後長期隱居在薩爾茨堡,埋頭寫作。1928年應邀赴蘇聯,與高爾基結識。1938年流亡英國,並加入英國國籍。1941年到達巴西。1942年2月23日與妻子壹起在裏約熱內盧附近的佩特羅波利斯自殺。
茨威格的主要成就在傳記文學和小說創作方面。茨威格壹身正氣,懷著良知,為人世間的苦難,寫下了無數充滿同情、動人心魄的壯麗篇章。是20世紀最受歡迎的德語作家之壹。他壹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義和精神自由。出於人道主義的立場,贊美人與人之間的同情、仁愛和寬恕,厭惡資產階級的爾虞我詐、虛偽和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