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的常見意象 1.月——思鄉,懷人 懷鄉: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懷人:例: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寫照 例: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3.梅花——高潔人格的寫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4.松——孤直傲岸,歲寒三友之壹 例:豈不罹嚴寒,松柏有本性。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後來富貴已雕落,歲寒松柏猶依然。
5.蓮——愛的象征 蓮與憐諧音,所以可借以表達愛情。 例: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6.梧桐——淒涼悲傷 例: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壹聲梧葉壹聲秋,壹點芭蕉壹點愁,三更淚夢三更後。 7.杜鵑鳥——淒怨哀傷,鄉愁鄉思 相傳,蜀王讓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到春天,杜鵑會壹直啼叫到滿口是血。
另外,杜鵑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歸去,不如歸去。”也叫子規,常喚起遊子思鄉之情。
例:梨花雪,不勝淒斷,杜鵑啼血。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8.秋蟬——高潔,悲涼 秋後的蟬是活不久的,壹番秋雨後,蟬只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
例: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西路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9.鴻雁——思鄉懷親,羈旅之悲 (也是古代詩歌中傳書的信使) 例:雁字歸時,月滿西樓。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
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10. 柳——離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長亭——送別之所 例: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12.芳草——離恨 例: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道遠。
13.芭蕉——孤獨與憂愁 例: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14.羌笛——淒切之聲 例: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15.烏鴉——衰敗荒涼之兆 例: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
回答者:比十 - 童生 壹級 12-14 12:51 詩詞常見意象集釋 (225235)江蘇省江都市丁溝中學 張廣祥 2002年全國高考試題第17題,鑒賞李白的詩歌《春夜洛城聞笛》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許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張冠李戴。
由於“折柳”的寓意又影響了第二個問題的思考,因此此題得分普遍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詩詞的許多意象有著特別的含義。
“折柳”為什麽“寓有惜別懷遠之意”(試題答案)?據《三輔黃圖·橋》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原來,“折柳”是漢代惜別的風俗。漢樂府就有《折楊柳》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
此曲壹起,“何人不起故園情”呢?弄懂來龍去脈,寓意自然明矣。由此啟發我們,在2003年古詩鑒賞備考復習中,不能不熟知壹些常見意象的寓意。
眾所周知,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誌。
這裏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誌”,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
詩人的聰明往往就在於他能創造壹個或壹群新奇的“意象”,來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情感。 反之,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
所以,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下面,筆者就把壹些常見意象的寓意剖析壹下,供同學們復習備考之用。
月亮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壹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李白什麽樣的感情?思鄉之情。
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露總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為感受在今夜;月無處不明,但故鄉更明,因為憶弟思家。詩人以幻作真,為的是突出對故鄉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還有“海上升明月,天涯***此時”(唐人張九齡《望月懷遠》)、“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唐人王昌齡《李昌曹宅夜飲》)等詩句,大體上也是這樣的感情。 菊花 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並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壹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
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
2.歸納古詩詞常用意象原發布者:ningmengchaqaz
古詩中常見的意象1、植物類2、動物類3、樂器類4、自然類5、場所類1、植物類(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蘭花、菊花、牡丹、桃花、揚花。1、芳草:(1)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樂府詩: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2)表現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2、蓮: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3、梅花:潔、不屈不撓的品格。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遊《蔔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4、松柏:象征孤直頑強、堅貞不屈。《論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5、竹:蒼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撓。鄭板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6、“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諧音,經常暗喻離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句,表現了柳永對戀人的懷念。(2)於檐前屋後,常作故鄉的象征。”壹上高樓萬裏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抒發了許渾對故鄉的無限牽掛。(3)”柳”絮飄忽不定,常作遣愁的
3.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分析在中國古代的詩詞中,詩人們常用壹些特定的事物來表達情感,這些事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被詩人們賦予了比較固定的內涵,負載著特定的情感,作為經常要賞鑒古代詩詞的高中學生,我們不可不知。
1. 菊花——堅貞高潔
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並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壹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為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範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裏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人格的寫照。
2. 梅花——傲霜鬥雪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壹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壹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
3. 松——剛直堅毅
松樹也是傲霜鬥雪的典範,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贈書侍禦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壹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壹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毅剛直,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4. 蓮——表達愛情
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情”。這裏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壹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壹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5. 梧桐——淒涼悲傷
梧桐是淒涼悲傷的象征。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裏,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壹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壹聲梧葉壹聲秋,壹點芭蕉壹點愁。”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
6. 杜鵑鳥——淒楚哀傷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淒楚、哀傷的象征了。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淒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裏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淒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淒涼或思歸的情思。
7. 鷓鴣鳥——離愁別緒
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裏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壹種鳥。
8. 鴻雁——思鄉懷親
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