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李賀的著名詩歌

李賀的著名詩歌

南苑十三首(之五)

李賀

男人為什麽不取吳鉤,收五十州於關山?

請去看有畫的創始人英雄的畫,又有壹位學者曾被稱為百萬世家的貴族?

這首詩由兩個反問句構成,突兀而激進,但也直抒胸臆,把家國之痛和人生體驗之悲表達得淋漓盡致。

第壹個問題是壹般問題,也是自我問題,蘊含著“匹夫有責,國家興亡”的豪情。“為什麽男人不拿吳鉤?”第壹句很急,後面是第二句“關山集五十州”,猶如瀑布從高處落下,顯得氣勢磅礴。“取吳鉤”指的是參軍、佩軍刀、上戰場的動作。這種精神是多麽英勇啊!“收復關山”是參軍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詩人怎麽能待在農村無所事事呢?因此,他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壹兩句話,十四個字壹氣呵成,節奏明快,非常符合詩人昂揚的情緒和迫切的心情。第壹句的“為什麽不”這個詞很有表現力。既構成了具體的句子(問句),又強調了反問句的語氣,增強了詩傳達感情的力量。面對烽火連天、戰火紛飛的局面,詩人異常焦慮,恨不得馬上奔赴戰場,保家衛國。“何樂而不為”在這樣的時刻,自我追問,是勢在必行的,同時也隱含著危急的軍事形勢和詩人自身的焦慮。此外,也讓人感受到詩人被壓抑的憤懣。學者李賀以詩聞名已久。他本可以學習做官,但這條入門之路被“避父避諱”的封建禮教無情地堵死了,使他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為什麽不”這個詞的意思是真的是出於無奈。第二句中的“取”字,舉重若輕,有破竹之勢,生動地表達了詩人渴望救國的願望。然而,“關山集五十州”又有多容易呢?書生意氣自然不能成就收復關山的大業,但要想擺脫眼前的可悲局面,就得經歷壹段軍旅生涯,殺敵建功。這種矛盾凸顯了詩人的憤怒和不公。

“請暫時去淩煙閣,如果妳是秀才萬戶侯?”詩人問:“誰是秀才?”?這裏詩人用了反問句而不是陳述句,抱怨的意思更強烈。詩人看似從反面烘托了參軍的必要性,實則進壹步表達了自己無能的憤懣之情。從意氣風發的激越到憂郁悲涼,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對比的筆觸,還有節奏的起伏,在急迫中呼應。這樣,詩人就在詩歌的節奏中表達了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讓讀者從節奏的感染中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和感受。

李賀《南園》詩多以諷刺園內外景物來抒寫自己的生活和感情。然而這首詩並不是以所見為開頭,而是憑空給錢,驕傲中見怒。封面只是同時做的,並不限於標題。

南苑十三首(之六)

李賀

尋章摘抄壹句,蕭月掛玉弓作簾。

年年不見遼海。文章哭訴秋風在哪裏?

哀嘆讀書無用,自暴自棄才情,正是這首絕句的意思。

這首詩的前兩句描述了艱苦的學習生活,其中有壹種淡淡的怨恨感。第壹句就說我的青春是在這種雕蟲小技上度過的。這句話很有詩意,好像有點自卑,挺耐人尋味的。李合香對自己的文學才華頗為自負。他曾把自己比作“韓健”,“說韓健要飛走”(《出城送權,楊景芝》),野心勃勃。然而現實是無情的,這讓他處於壹個“永遠沒有人知道”(芝酒)的境地。“雕蟲”二字是李賀寫的,明顯是氣話。句中“老”字作動詞,有死於紙筆之間的意思,蘊含無限辛酸。

第二句用線描的方式表現了刻苦學習,刻苦寫作的情形:彎殘月,檐前仰視,如簾掛玉弓;天快亮了,我還在孜孜不倦地寫句子,寫文章。在這裏,詩人淒涼苦澀的精神與他以殘月為伴的孤獨悲涼的處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有啟發性。

為什麽讀書沒用?為什麽天才之學不能為天下所用?三四句蒼勁悲壯的句子,將個人經歷與國家命運聯系起來,揭示了造成內心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被壓抑已久的憂慮和憤怒之情。“三海”是指東北邊境,即湯河北路境內。元和四年(809)至元和七年,這壹帶的割據勢力接連嘩變,全然不顧朝廷法令。唐憲宗多次出兵討伐,令天下疲憊,但藩鎮割據局面依舊。國家多麽困難,人民生活貧困,這是詩人痛哭流涕的原因之壹;因為戰亂不斷,朝廷重用武士,輕視儒生,導致斯文退化,這是詩人痛哭流涕的第二個原因。最後壹句中的“文章”指的是抄寫員,其實就是作者本人。《哭求秋風》不是壹般的悲秋,而是文人感傷時事,哀嘆窮途的悲涼。這和屈原的“悲歸空”沒有關系,是內心感到委屈,內心受到傷害。.....魚修鱗自送別,龍藏文章”(《九章悲回風》)頗有幾分相似。昏天黑地,文章不明顯,這才是屈原“哀回風”(按:“回風”指秋風),李賀“哭秋風”的真正原因。

這首詩含蓄深刻,在表達方法上也顯得靈活多變。第壹句既有敘事性又有感傷性,通過壹個“老”字傾吐怨氣,極其難以提煉。第二句描寫風景,即敘事和浪漫。與第壹句相配合,生動地刻畫了詩人勤奮的學習生活和苦悶的內心世界。“玉弓”二字,似暗裏之兵,為《三海》兩句作伏筆,手持彩帶筆,音樂相關,顯文之精妙。第三句只指出時間地點,沒說什麽(戰爭),不言而喻,相當含蓄。三四句若即若離,看似連續,結構十分精巧;詩人以微妙曲折的方式揭示了造成斯文衰落的社會根源,從而深化了主題,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