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THE MASS有什麽來歷,那首歌,好象是法語的,是什麽意思,為何這麽出名

THE MASS有什麽來歷,那首歌,好象是法語的,是什麽意思,為何這麽出名

“The Mass"這首歌是由壹個叫“Era”的法國現代樂團創作的。《The Mass》傳承了Eric Levi自首張專輯《Era》起便汲汲經營的音樂特色,匠心獨具的融合流行、加入靈魂藍調元素、搖滾及古典樂,經過截枝去葉後而產生簡潔有力的流行音樂風格。

它與德國知名音樂家和小提琴手卡爾·奧爾夫(Carl Orff)受盛贊的作品《Carmina Burana》(布蘭詩歌),曲調均源自於發現於德國的中世紀法國宗教(天主教會)音樂。壹些人將其誤傳為納粹軍歌、亨德爾《彌賽亞》中的曲目。

德國的《布蘭詩歌》與法國《The Mass》曲調接近。

《布蘭詩歌》

1803年,在德國上巴伐利亞州的布蘭修道院裏發現了大量的詩歌和戲劇古卷,在思想界、學術界和藝術領域引起了震動,這些用法語、艱深的中世紀拉丁文和古代中部高地德語寫的詩歌和戲劇。

最早出自於13至14世紀遷居巴伐利亞的法國遊蕩詩人,後來匯集了大量英國、法國及德國各地的流浪學者及神職人員,以寫作贊美酒及狂歡放蕩生活的諷刺韻文和詩歌而著稱,《布蘭詩歌》集中體現了這些遊蕩詩人的創作風格。

這些詩歌的主題和風格各不相同,其中既有酒歌、莊重的愛情詩和放縱的情歌,也有宗教詩篇和牧歌式的抒情詩,也有針對教堂和政府的諷刺詩。

1847年,德國學者施梅勒將其匯總為《布蘭詩歌》進行出版。卡爾·奧爾夫在研究法國中世紀音樂的時候,1935年讀到《布蘭詩歌》,受到極大震動,他將這些中世紀音樂與詩篇進行改編,以粗獷有力、熱情奔放的音樂賦予這部奇異的詩篇以新的、永恒的生命。

奧爾夫的《布蘭詩歌》於1936年完成,為獨唱、合唱創作並伴有器樂及奇妙舞臺場景的世俗歌曲。 這部宏偉作品於1937年6月8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演。它將人們帶入了壹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它的異國風格和神奇的音樂以不可思議的力量喚醒了人性中歡樂的沖動。

賞析

二十世紀德國作曲家卡爾.奧爾夫從這部詩稿中選取25首詩歌,譜成這部《布蘭詩歌》,分“春天”、“酒”、“愛”三個主題。

序詩部分壯美凝重,作曲家仿佛企圖借助吟唱與諦聽來建立起壹座神廟;正歌的第壹部分“春天”,輕快、明亮中蘊涵著悠遠,合唱男女聲部交替呈現宛如時序中的晝夜變化;第二部分“酒館”則是壹片世俗景象,唱腔中運用優伶式的假聲與轉調,有如在描繪壹個假面聚會的場景中人們醉生夢死的世態。

但奇怪地是,歡騰的場面似有幽靈掠過的陰冷;第三部分“愛”中,有著對愛的渴望的宣泄和對愛的憂傷的贊美,以及對情欲的質樸的歌唱,其中,女聲吟唱“In truitina”(In the balance)華美而淒艷,已經成為演唱會中的經典保留曲目。

作曲家卡爾.奧爾夫在繼承古典作曲法基礎上加入新式旋律,他在“新古典主義”的影響下運用了新原始主義元素,節奏上加重打擊樂成分,使《布蘭詩歌》將中世紀的遊吟與現代歌詠結合得非常完美。

《布蘭詩歌》充滿了令人驚奇的成分和戲劇性,它大開大闔,既有雄壯的吶喊,又有委婉的詠嘆,猶如洶湧的急流撞向巖石發出澎湃的聲響,又如潺潺小溪蜿蜒地流向柔軟的草灘。樂隊與唱詠交相輝映;令人震撼的打擊樂像是命運的召喚,有著強烈的扣擊靈魂的效果。

《布蘭詩歌》是壹曲對生命的贊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註視。它在三個主題引導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動機,調性既有著世俗的歡樂成分,又有著史詩般的恢弘氣勢。

其中所隱含的真正的動機,則是對短暫人生的垂憐、惋惜和哀嘆。借用裏爾克的詩句來描繪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憐憫之神,他來時威風凜凜,光芒/耀眼地向周圍傳播,跟諸神壹樣。比吹著安穩的大船的風更強。”

借用裏爾克的詩句來描繪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憐憫之神,他來時威風凜凜,光芒/耀眼地向周圍傳播,跟諸神壹樣。比吹著安穩的大船的風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