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劉禹錫陋室銘文學常識

劉禹錫陋室銘文學常識

1. 陋室銘文學常識

陋室銘文學常識 1.陋室銘的文學常識

[編輯本段]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和作者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0八。

作者劉禹錫(772-842),字夢得,世稱“劉賓客”。劉禹錫生於嘉興(當時屬蘇州),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縣)。

唐代大詩人、文學家、哲學家。 劉禹錫文名遐邇。

唐貞元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詞科,授監察禦史。後經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

他和柳宗元交誼頗深,人稱“劉柳”;後與白居易唱和甚多,亦並稱“劉白”。據史載,劉禹錫在任監察禦史期間,曾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

革新失敗後,他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及安徽和州縣通判。按王朝規定,他應住衙門內三間三廳之房。

但是,和州縣的策知縣是個勢利小人,認為劉禹錫是被貶之人,便給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門外臨江的三間小房居住。對此,他毫無怨言。

劉禹錫是個文人,於是就根據住地景觀寫了壹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對聯貼在門上。 做賊心虛的策知縣見之,甚為惱火,馬上將劉禹錫移居別地,並把住房面積減去壹半。

此房位於德勝河邊,岸柳婆娑。劉禹錫見此景色,更是怡然自樂。

於是,他又撰寫壹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策知縣聞訊後,下令攆劉禹錫搬到城中壹間只能放壹床壹桌壹椅的破舊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劉禹錫的“家”被折騰了三次。他在憤激之中,有話如鯁在喉,傾吐為快,壹氣呵成,寫成了《陋室銘》,並請人(這人就是柳公權)碑刻豎於門外。

(節選自《應用寫作》學術月刊1995年第11期《劉禹錫和他的“陋室銘”》) 陋室銘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 劉禹錫(772-842),唐代漢族人,冒稱中山劉氏,洛陽人,字夢得 。劉禹錫出生在嘉興,祖墳原在洛陽北邙,後因地峽不可依,所以後來改葬於滎陽(今鄭州滎陽)。

劉家世居洛陽,中原戰亂,他父親徙家江南,劉禹錫生於江南,其父死後,他扶棺返裏,同時他母親也從江南返回洛陽,此後可能在滎陽住了壹段時間。集異記中有劉禹錫“貞元中寓居滎澤”之說。

劉禹錫壹生坎坷,四處漂泊,直到晚年,才居於洛陽,後逝於洛陽。劉禹錫說自己是“客居江南”,稱自己是“雒客”,稱“洛陽舊有衡茅在”,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可見,他在嘉興、滎陽、洛陽都安過家。若聯系到他祖籍洛陽,還是認為稱他為洛陽人比較合理。

也有壹說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因為劉邦是彭城人,彭城乃劉氏郡望所在而已,如韓愈之於昌黎。曾任監察禦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壹員。

具體是什麽身世,我們目前還沒有得到考證。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哲學家、文學家,有“詩豪”之稱。

他的家庭是壹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壹。

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沈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壹度奉詔還京後,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後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裏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

名句很多,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沈江底,壹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後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傑作。

後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饑鴻遍野。

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

唐文宗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與朋友交遊賦詩,生活閑適。

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其詩現存800余首。

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

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詞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創《憶江南》詞牌。

2.陋室銘的文學常識

[編輯本段]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和作者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0八。

作者劉禹錫(772-842),字夢得,世稱“劉賓客”。劉禹錫生於嘉興(當時屬蘇州),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縣)。

唐代大詩人、文學家、哲學家。 劉禹錫文名遐邇。

唐貞元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詞科,授監察禦史。後經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

他和柳宗元交誼頗深,人稱“劉柳”;後與白居易唱和甚多,亦並稱“劉白”。據史載,劉禹錫在任監察禦史期間,曾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

革新失敗後,他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及安徽和州縣通判。按王朝規定,他應住衙門內三間三廳之房。

但是,和州縣的策知縣是個勢利小人,認為劉禹錫是被貶之人,便給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門外臨江的三間小房居住。對此,他毫無怨言。

劉禹錫是個文人,於是就根據住地景觀寫了壹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對聯貼在門上。 做賊心虛的策知縣見之,甚為惱火,馬上將劉禹錫移居別地,並把住房面積減去壹半。

此房位於德勝河邊,岸柳婆娑。劉禹錫見此景色,更是怡然自樂。

於是,他又撰寫壹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策知縣聞訊後,下令攆劉禹錫搬到城中壹間只能放壹床壹桌壹椅的破舊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劉禹錫的“家”被折騰了三次。他在憤激之中,有話如鯁在喉,傾吐為快,壹氣呵成,寫成了《陋室銘》,並請人(這人就是柳公權)碑刻豎於門外。

(節選自《應用寫作》學術月刊1995年第11期《劉禹錫和他的“陋室銘”》) 陋室銘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 劉禹錫(772-842),唐代漢族人,冒稱中山劉氏,洛陽人,字夢得 。劉禹錫出生在嘉興,祖墳原在洛陽北邙,後因地峽不可依,所以後來改葬於滎陽(今鄭州滎陽)。

劉家世居洛陽,中原戰亂,他父親徙家江南,劉禹錫生於江南,其父死後,他扶棺返裏,同時他母親也從江南返回洛陽,此後可能在滎陽住了壹段時間。集異記中有劉禹錫“貞元中寓居滎澤”之說。

劉禹錫壹生坎坷,四處漂泊,直到晚年,才居於洛陽,後逝於洛陽。劉禹錫說自己是“客居江南”,稱自己是“雒客”,稱“洛陽舊有衡茅在”,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可見,他在嘉興、滎陽、洛陽都安過家。若聯系到他祖籍洛陽,還是認為稱他為洛陽人比較合理。

也有壹說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因為劉邦是彭城人,彭城乃劉氏郡望所在而已,如韓愈之於昌黎。曾任監察禦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壹員。

具體是什麽身世,我們目前還沒有得到考證。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哲學家、文學家,有“詩豪”之稱。

他的家庭是壹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壹。

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沈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壹度奉詔還京後,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後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裏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

名句很多,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沈江底,壹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後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傑作。

後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饑鴻遍野。

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

唐文宗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與朋友交遊賦詩,生活閑適。

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其詩現存800余首。

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

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詞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創《憶江南》詞牌。

3.愛蓮說和陋室銘的文學常識

《愛蓮說》北宋學者周敦頤作品,是壹篇議論散文。北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周敦頤與沈希顏、錢拓***遊雩都(今江西省於都縣)羅巖,有詩刻石。後來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周敦頤作〈愛蓮說〉相贈,表明了他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贊賞。“說”是古代文體之壹。

《陋室銘》,唐代文學家劉禹錫著,文章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