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世界已經太平了幾年,秦軍的戰鬥力不應該退化得這麽快,這有點說不過去。那是因為項羽、劉邦等人打的秦軍根本不是秦軍的真正主力,只是壹支臨時湊合的軍隊,大部分是俘虜和平民。
那麽,強大的秦軍去了哪裏?被秦始皇派去征服周邊地區。
蒙恬率領壹支隊伍北上,深入草原,匈奴不斷北移。這個數字大約是30萬。後來秦始皇死了,蒙恬冤死了。這支隊伍由王健的孫子王力接手。然而,當秦二世調兵鎮壓起義時,他並沒有把所有的人員都帶回來,而是把許多人留在了長城。假設剩下三分之壹,還有65438+萬男軍。
另壹支南下,由任曉、趙佗等人率領,開發嶺南、閩越、南越、Xi甌等蠻荒之地,人數較多,約50萬。當各地起義軍紛紛起來的時候,束手無策的秦國政府自然強烈要求回來,但拒絕接受命令,壹直在觀望和等待。後來他看到秦朝已經失勢,想自立門戶。雖然他在成為國王之前就去世了,但他的繼任者趙佗完成了他的遺願,建立了南越國家,並自稱為武帝。
如果秦始皇活著,任濤和趙佗敢這樣做嗎?絕對不行。所以,即使不動用長城駐軍,秦始皇依然有50萬訓練有素的驍勇之兵,之前是平民的起義軍根本無法與之對抗。
更重要的是,秦始皇是第壹次完成中國統壹的傑出人物,也是中國第壹個被稱為皇帝的君主。在此之前,沒有人能想象到世界還能這樣被統治。他的個人威望已達到頂峰,無人能敵。
而且他的文學功底也很出眾。詩人李白寫的《古體五十九首》中有這樣壹句詩:“秦王掃六合,虎虎生威!揮劍定雲,諸侯自來西天。”這不是形容詞,很現實。
當時他只是壹國之主,所以可以“橫掃六合”。現在他成了天下之王,自然可以平定不成熟的叛軍。
秦朝滅亡的原因不是起義軍有多強,而是實際掌權的秦二世、胡亥、趙高太弱。如果換成秦始皇,情況就大不壹樣了。
不誇張的說,光是秦始皇就足夠百萬雄師了。如果他活著,陳勝和光武在絕境下或許還會舉起大義的旗幟,但六國的舊貴族絕不敢造反。即使逆轉,也能被他輕松拿下。
對於秦始皇來說,最迫切的不是鎮壓叛軍,而是調整過於嚴苛的秦律,給百姓壹個喘息的機會。否則叛軍還是會有。
總之,如果秦始皇晚死壹點,項羽和劉邦肯定不會成功,但這不代表秦朝就穩定了。如果仍然實行過時的秦律,社會矛盾只會越來越大,遲早要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