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項羽該不該在烏江自殺?

項羽該不該在烏江自殺?

(1)應該:

項羽是秦魏農民起義中的傑出英雄,在推翻秦朝的鬥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有拔山之力,是天下英雄,是驍勇善戰,無所不能的英雄,後來自稱“楚之地霸主”。然而,就是這樣壹個有著統壹中國野心的楚地暴君,卻在吳江戰敗自殺,帶著永遠的遺憾。千百年來,人們對項羽的自殺眾說紛紜,討論的焦點是他該不該自殺,他的自殺是否可以理解。在這壹點上,我們認為項羽的自殺在他的性格、歷史和認識上都是必然的。

項羽,楚國名將項燕之後,出身名門,實力雄厚。他從小就喜歡兵法,但要求不高。24歲那年,他發動起義,帶領8000名士兵渡河北上,燒毀了他們的橋梁,打敗了張寒,活埋了20萬人。他率領40萬大軍殺子英,燒阿芳,壹路如日中天。在他短暫的壹生中,他從未經歷過挫折和沙漠的痛苦。所以壹旦失敗,他就失去了稱霸全國的信心,就像天空中的風箏,被纜繩壹拉就能鶴立雞群;壹旦斷開,只能隨風飄蕩,垂頭喪氣。這真的是福也是禍,生活愛常態。

為了充分闡明我們的觀點,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第壹,項羽不堪,目光短淺,但他是“女人的天性”,容不得比自己更有才華的人。雖然範增被他視為父,但範增因為項羽的過人才華而嫉妒項羽,所以往往不采納範增所提倡的,所以常常錯失良機。這是武大郎的壹種病態心理。這樣的人能正確對待失敗,贏得最後的勝利嗎?

第二,項羽心胸狹窄,因為人浪費東西。項伯賣他,他聽項伯的;範增幫了他,他恨範增,說明他心胸狹隘,沒有容人之心。這為他後來的失敗埋下了隱患。對此,漢高祖劉邦曾說:“在戰略謀劃上,勝敗在千裏之外,我不如子房(張亮);城鎮和鄉村愛撫人民,給他們錢,給他們自己提供食物。這三樣都不如蕭何;即使是百萬大軍也會贏得戰鬥並接受攻擊。我們不如韓信...這就是我們占領世界的原因。項羽有個範增,不能用,所以被我俘虜。”可見,心胸寬廣,寬容待人是成就事業的關鍵,也是項羽所欠缺的。

第三,項羽不善於用人,容易被謠言動搖。在滎陽,項羽包圍了劉邦等人,把劉邦殺得如魚得水,但是項羽在這個大好機會面前聽信了別人使疏遠彼此的話,錯怪了範增,以至於範增憤然回到家鄉,項羽錯失良機。

第四,項羽在垓下被圍,聽說楚國被圍,以為楚國已被占領,於是壹蹶不振,在垓下唱挽歌,可見其心理缺陷。壹個人成功的關鍵在於他的心理健康和堅強的意誌,不管他有沒有拔山倒海的力量。況且項羽臨死的時候說:“天殺我,用兵不為罪。”可見他直到去世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失敗是主觀因素造成的,帶著這種“宿命論”的思想自殺了。項羽的死,除了讓我們有些遺憾之外,沒有什麽是不值得理解的。難怪司馬遷批評說“死在東城,自責都來不及!”

第五,滅秦後,項羽試圖恢復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建貴族政治,分封多王,違背了人民建立統壹國家的願望。而且他在戰爭中燒殺破壞,失去民心,最後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失敗的道路。

“身經百戰疲憊之兵哀慟,壹敗難回中原。今江東弟子雖在,願隨大王東山再起。”項羽早已成為歷史。今天我們在這裏討論項羽之死。我認為他能給我們的是壹個教訓。在這裏,我想強調壹下,項羽剛愎自用是他自毀的主要原因。試想壹下,項羽是壹個眼光很高,心胸很狹隘的勇士,聽不進別人的勸說和意見。更何況他從24歲開始,歷經八年戰亂,從未打過敗仗,感受不到失敗的痛苦,更助長了他的驕傲。那麽,他怎麽能忍受失敗呢?壹場垓下之圍,消滅了他現有的兵力和希望,項羽除了死,別無選擇。

或許,以上理由不足以說明問題。好吧,既然對方堅持“項羽不應該自殺”,那我們就來悄悄分析壹下項羽不自殺的結果:

首先,劉邦不會輕易放過項羽。劉邦要想壹統天下,建立劉政權,只有除掉項羽這個心中的惡魔,才能心安理得。此時的項羽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威風,他將無法逃脫劉邦的控制和追擊。總之劉邦殺項羽很容易,項羽所走的也不過是死路壹條。

退壹步講,劉邦把項羽送回江東,甚至讓他做官,這無疑是對項羽最大的侮辱。所以項羽回到江東後,以他不甘寂寞的性格,又會招兵買馬。時機成熟時,他會率軍殺了江來,與劉邦爭奪霸權。當然,這對於項羽本人來說是最好的結局,但是經過長期的戰爭,人民渴望壹個和平安寧的生活環境。項羽此時開打,勢必違背民意,遭到民眾的堅決反對。人民的力量不可低估。項羽陷在這個泥潭裏,結果將更加悲慘,他過去的英雄業績將化為烏有。

綜上所述,項羽沒有自殺,他所面臨的問題讓他不敢想象。他選擇自殺是最好的結局,也正因為如此,項羽成為了後人心中的英雄,表現出了“可殺不可辱”的大度。李清照曾感嘆“生是英雄,死是英雄”,願項在另壹個世界完成他的統壹大業...

②不應:

楚霸王項羽因羞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烏江,壹直為人們所稱道。但是,當我們重新審視這段歷史的時候,不能只為項羽的英雄主義感到惋惜,而應該從更高的層面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是:項羽該不該自殺?我們同學站在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用聯系的、發展的眼光看待這段歷史,得出了建設性的結論:項羽不應該自殺。

第壹,項羽作為秦以前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之壹,是壹個非常有才華的軍事家。他忠厚老實,這是他最大的優點,但也成了他最大的缺點。當他領兵進入函谷關時,發現劉邦有稱霸的野心,卻沒有殺劉邦,因為他出手大方,被劉邦的花言巧語所欺騙。在鴻門宴上,他沒有殺死劉邦,反而賞識劉邦的部下柯凡,稱他為勇士,並賞賜他肉和酒。他對柯凡那麽好,恰恰說明了項羽愛才惜才的性格,但他為什麽不能接受範增呢?這是範增的問題。在範增眼裏,項羽永遠是壹個乳臭未幹的少年。他總是怪項羽年齡大,資歷淺。雖然“忠言逆耳”,但歷史上又有幾個人能真正放下王者的架子,在最需要的時候聽從?君為君,臣為臣。在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教育下,項羽肯定會受不了範增的行為,自然對範增感到厭煩。所以我們可以說,項羽的堅持不是他的錯,而是範增的錯。如果範增在勸諫的時候不那麽霸道,項羽也不會開悟,走向絕路。

關於項羽在烏江自殺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他心死了,有人說是因為他孤傲自大,無法面對失敗。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第壹,項羽不是死心塌地,而是不甘卻不敢與天鬥。他嘆道:“拔山生世世氣,也不好。不死也沒辦法。妳能怎麽辦?”多麽悲傷的詩句,此時此刻,他內心感受到的是無奈和迷茫,不是死亡,而是迷茫。第二,人生不可能壹帆風順,會有很多失敗,有失敗就會有尷尬。如果沒有屢敗屢戰的精神,只有死路壹條。歷史的發展總是必然和偶然的。螞蟻人物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居心叵測的劉邦在石壁上塗上蜂蜜吸引螞蟻,形成了“項羽死於此”的大字。面對這樣的天書,項羽悲哀地得出了“不是戰爭罪”的結論。可見,項羽的死只是壹個極其偶然的因素造成的,而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其次,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告訴我們“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世間萬物都處於運動變化的狀態,人的思維也是如此。誰能確定項羽在經歷了這壹場慘烈的失敗後,思想不會改變?如果對方辯手壹直認為項羽孤傲自大的性格不會改變,那麽形而上學僵化地看待事物豈不是壹種錯誤?

項從零開始,開創霸王大業,他也壹定能帶領江東子孫重拾風雲,重建霸王事業。杜牧在《烏江亭臺》詩中說“勝敗乃兵家之計。”江東有很多才華橫溢的弟子,東山再起也是未知。”王安石也深有感觸地說:古往今來,人們對項羽的復興充滿信心。我們有什麽理由懷疑項羽的能力?

項羽應該不會自殺。這是我們的觀點。他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困難面前慢慢來,永不放棄!(項羽不該自殺。下面我將從客觀的角度進壹步闡明我們的觀點:

首先,項羽作為秦朝農民戰爭的主要領導者,為推翻秦朝暴政,實現國家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和劉邦爭奪關中的時候,如果項羽沒有遇到秦國的主力,讓劉邦有機可乘,那麽項羽和劉邦的地位可能早就顛倒了。

其次,項羽的死不利於中國經濟的均衡發展。從中國歷史發展的事實來看,正是由於三國南北朝時期多國並存,中國南方和西南地區的經濟才得以發展。三國南朝的吳、蜀在歷史上對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劉邦建立漢朝後,由於政權在北方,只註重北方經濟,對南方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使中國經濟發展從壹開始就畸形。如果項羽沒有被劉邦殺死,回到江東,就要發展經濟,以壯大自己的實力,從而為南方的經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對以後中國的經濟發展貢獻很大。

壹個為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又心胸寬廣的人,他的死只能是社會的損失,只能是開歷史的倒車。)

關於項羽自殺是否可以理解,我在這裏想說的是,無論項羽也好,劉邦也好,成敗的原因不僅僅取決於他的本事,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壹個人良好的心理素質。

當年周瑜在壹句玩笑話中把曹操的百萬大軍夷為平地,所以他無法面對別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敗。《三國演義》中,周瑜這位三秦,過分宣傳了諸葛亮的智謀,卻忽略了周瑜自取其辱、身敗名裂的本質。這不能不讓我們深思。法國哲學家蒙奈說:“壹個人不會被發生的事情所傷害,而是被他對發生的事情的看法所傷害。”我們的命運完全取決於我們的心理狀態。那麽曾經統治羅馬帝國的偉大哲學家馬庫斯?阿利烏斯壹針見血地指出:“生命是由思想構成的”!

說到這裏,我不得不提出時代的智慧。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刻畫成了壹個能發號施令、預知事情如神、胸中有百萬雄兵的英雄,而歷史上的諸葛亮卻是壹個屢戰屢敗的將軍。但是,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恰恰體現在這些失敗中:

為了報答始皇帝的恩情,他用生命實踐了誓死效忠的諾言。六出祈山,屢戰屢敗,卻屢敗屢戰。面對先主之爭,面對國事和戰爭之弊,他勇往直前。尤其是那種在困難面前從容不迫的風度,雖然軍隊有壓力,卻能瀟灑的彈琴,打退敵人,堪稱千古絕唱。可以說,諸葛亮每經歷壹次失敗,都增添了壹份人格魅力。他以壹顆平靜而冷漠的胸膛面對紛擾而血腥的世界。在他的壹生中,無論得意還是失意,都能置身事外,執著而堅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比之下,項羽的戰敗和自殺,不僅僅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