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形容詞都以壹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給人壹種思維空間,使事物形象化,讓人在腦海中形成壹種具體的形象,倍覺真實和生動,充滿生活氣息。
鄉愁本是沒有大小、寬窄.高矮、深淺的詩人只是把抽象的愁苦具體化到形象的事物中去,那些形容詞是對物是形容。郵票雖小、船票雖窄、墳墓雖矮、海峽雖淺卻是詩人無法跨越無能為力的,
這樣更加加深了作者的愁苦。且這些重疊形容詞本身就具有苦悶、壓抑的效果。詩人故意將鄉愁寄托在微小的事物上,也許是為了減少痛苦,卻愁上加愁。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余光中的壹生是在頻繁的奔波和遷徙之中,多次與親人的聚散離合。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鄉愁》這首詩。
作者簡介
余光中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於江蘇南京,在秣陵路小學讀書(原崔八巷小學)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8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 1953年,與覃子豪,
鐘鼎文等***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後任師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2012年4月擔任澳門大學“住校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