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宋朱熹古詩帶拼音版:少年易老學難成,壹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壹字仲晦,號晦庵,又號紫陽,世稱晦庵先生、朱文公。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生於建州尤溪(今屬福建)。中國南宋理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幼年喪父,隨母定居崇安(今武夷山),依父友劉子羽生活,受業於胡憲、劉勉之、劉子翚三先生。紹興十八年(1148年),賜同進士出身,後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
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後因憂慮外戚專權之事重演,便利用講學之便多次攻擊身為外戚的韓侂胄。但韓侂胄被寧宗擁立,便將朱熹褫職出朝。慶元二年(119。偽學罪被落職罷祠,歸建陽講學著述。慶元六年(1200年),朱熹逝於家中。
朱熹是唯壹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是“二程”三傳弟子李侗學生。朱熹的哲學體系以“二程”的理本論為基礎,吸取周敦頤太極說、張載的氣本論及佛、道教思想而形成。與“二程”學說合稱為“程朱理學”。
其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官方哲學。其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說解》等,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註》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朱熹著有壹千二百五十多首詩作,有著不容忽視的造詣和成就。朱熹學生黃榦在(《朱子行狀》):道之正統,待人而傳……由孟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絕,至先生而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