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羅賓森·信條》經典詩文賞析
我找不到道路,沒壹顆星
閃爍在裹著屍衣的天際,
連風也沒帶來壹聲低語,
沒壹個活人說話,我至今
只聽到壹個聲音,象音樂,
象已經失傳的莊嚴古曲,
當天使的纖指隨意編結
花環,不用玫瑰,只用枯葉。
沒有,沒有閃光,沒有叫喊,
人們歡迎,邊擔憂邊歡迎
混亂得可怕的漆黑長夜,
因為通過壹切,超越壹切,
我得到歲月遙遠的音信,
我感到正在走來的光明。
(趙毅衡 譯)
這首十四行詩於壹八九七年收入《夜的孩子》。詩人通過此詩闡述了這樣壹個主題——不管現實世界和周圍的環境彌漫著多麽令人頹唐和窒息的空氣,只要妳堅信神明的存在, 泰然自若地承接生活賦予妳的境遇,信念就會激勵著妳在實際的行動和經歷中上升到壹個更高的境界。
本詩開頭四句,詩人置身於壹個黑夜沈沈的晚上。在這滿是瘡痍的世界上,找不到向前舉步通往聖明的大道, 乃至壹條小徑。茫茫天際沒有壹絲神明的蹤跡,仿佛壹具毫無惻隱之心的屍首籠罩在頭頂。這裏是死壹般的靜寂,毫無生機,連風也不情願來撩動這渺無人煙的死谷,世界上的所有生靈都已經昏然睡去、死去,沒有丁點響動。詩人面臨這般現代荒原景象,感到迷惘徬徨, 無所適從。但是,此時的詩人沒有大發感慨,而是全若壹個旁觀者壹樣平心靜氣地轉向下面四句——他聽到壹個聲音,壹個音樂般的聲音,這聲音曾經在遙遠的時代存在,但已經被今人所漠視;在這“莊嚴古曲”聲中,天使們依然在編織美麗的花環。盡管她們所有的材料只是枯枝敗葉,殘花落絮,但她們堅信她們的纖指能創造出神工妙筆的精品,她們的每壹次行動都是在譜寫壹組莊嚴的樂曲。詩人這時感到了神明尚存,那“莊嚴古曲”和天使的編織激起他在漫漫荒原中致力探索的信心。在第二個詩節中,詩人表述了他在這漫漫長夜中的心態和作為:他和人們壹樣沒有聲嘶力竭般的吶喊詛咒,而是“邊擔憂邊歡迎”,擔憂的是這漫漫黑夜何日才能見底,但他迎接著命運的挑戰,存在的煎熬。因為這是我們生命中的組成部分,逃也逃不掉,因此我們就該正視它,在經歷中抗爭,在抗爭中戰勝,通過漫長的考驗,上升到壹個更高的充滿“莊嚴古曲”、星光閃爍的境界,那時而閃現的擔憂只是超越過程中的伴隨心緒。他堅信,黑夜過後將會是黎明的晨曦。詩人懷著這壹信條,壹步又壹步地跋涉,從每壹次遭遇和每壹份體驗中上升。最後,他從歲月的輪回中得到了神明的啟示,看見黎明正在遣送黑夜, “感到正在走來的光明”。這就是信條的神力,它促使詩人戰勝嚴酷的現實,超越卑微的世界,保全了他的純真,帶他進入到壹個更加聖潔的殿堂。
本詩是詩人的早期代表作之壹,詩的主題閃爍著超驗主義思想的余輝,洋溢著樂觀向上的精神,同時也揉合有淒涼的現實世界中的憂郁情愫。
這首詩以典型的意大利十四行詩體寫成,莊嚴古樸,起承轉合,渾然壹體。但是,詩人並沒有受到這種古老形式的束縛,而是澆註進更加龐大的題材,寫入了後來許多著名現代派詩人大加發揮的題材,如現代人的徬徨、絕望而又不失樂觀等。這首作於世紀之交的詩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愛·阿·羅賓森在美國詩歌史上承上啟下的地位。
(邱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