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出塞的教學設計

出塞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課後註解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讀《靜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請學生結合自身感受,談談想家的感覺。

  壹、初讀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1、導入《出塞》,板書課題,解題,了解塞的意思,匯報朗讀。

 2、簡介當時的歷史背景

 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築長城防禦匈奴入侵。匈漢的戰爭自秦起,至漢,至唐,壹直沒有間斷,在陰山壹帶,匈奴據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邊塞,妳想到什麽?

 大漠、烽煙、長城、黃沙(自然環境艱苦)

 4、現在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學生談、齊讀。教師小結:我們是怎麽初步讀懂古詩的?小結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板書:邊關)

  二、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1、自由讀詩,註讀,初步理解詩意

 2、詩中有壹個詞,高度概括了當時,邊塞戍邊的事,妳能找到這個詞嗎?(萬裏長征)

 3、為什麽征人戍邊叫萬裏長征呢?(邊塞遠;時間長)

 4、妳還從哪裏看出時間長?(人未還)

 5、出邊塞戍邊的征人,為什麽不見回家呢?

 (小組討論)

 戰事頻繁終老邊塞

 戰死沙場

 6、自古來,是多少時間呢?自秦漢以來,邊關戰事頻繁,征人死傷無數:

 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7、指導讀這兩句詩

 這是敘事,告訴我們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實,該怎樣讀呢?(凝重)

 從這句詩中,妳還讀到了什麽?(同情征人)該怎樣讀呢?(同情)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征人戰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

 指導讀

 8、面對著這樣的征人的生活,妳想說什麽?

 對征人:

 對戰爭:

 9、所以詩人這樣寫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這句詩中,妳讀懂了什麽?

 指導讀出自豪與勇敢

 沒有戰爭(渴望戰爭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廣這樣的將軍,匈奴就不敢度過陰山,侵我邊疆,這樣征人就能早日回家,這是詩人的渴望,這是詩人對和平的渴望。

 指導讀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體讀全詩。然而,戰爭停止了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壹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齊誦全詩。

  三、結課升華

  四、課內外結合,學習古詩

 教師印發詩歌《和平頌》,課後自學,朗誦。

  板書

 出塞

 明 月

 邊關 家 對英雄的渴望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對和平的向往

 《出塞》教學反思

 《出塞》壹課的教學,做了以下壹些嘗試:

 1、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古詩,不能限於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學,我力求將其放在壹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

 2、創設意象、營造意境。詩歌是壹門藝術,對於詩歌的意象的創設和意境的營造,本節課做了壹些嘗試。如本課的導入,借《靜夜思》導入,抓住睹月思鄉中的明月,聯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節課創設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親人啊,那麽征人望著那從秦到漢壹直高懸的明月,心中當作何感想?再如,本詩意境雄渾蒼涼,發千古感慨,如何讓學生感悟並走進詩歌的呢?我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當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蘊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沈嘆息的時候,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麽震撼人心,對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領略。

 3、讀悟結合,體味詩情。以前兩句詩的教學為例,我引導學生從征人和親人兩個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引導學生從征人角度感悟時,在學生初讀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後,我引導學生感悟:征人在邊關的生活可能是怎樣的?在學生悟到征人們壹個樸素願望回家後,教師再引讀這兩句詩,這樣,學生對這兩句詩的體會就更深入了壹個層次。

 4、以詩解詩,促進感悟。《出塞》的前兩句寫得高度凝練,沒有涉及征人具體的生活事件,這對學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較大困難。為了突破難點,本課教學做了大膽嘗試,補充詩助讀,通過對補充詩歌的理解實現對前兩句詩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5、註重抓住情感的***鳴點。古詩所表現的生活離學生的生活太遠,學生較難產生情感上的***鳴。為了幫助理解詩歌,《出塞》教學中,我抓住人人思家這壹情感的***通之處,從李白思鄉到自己思鄉的感覺,進而理解有家不能回無家可歸永遠永遠不能回家的感覺,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

 但本課的教學,教學環節不夠簡潔,有拖沓感。例如第壹句詩的教學,教學環節過於繁雜,課堂教學的效率體現不足。此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單調、貧乏,這些都是今後教學中應該檢討改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