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艘船能像壹本書壹樣把人帶到遠方,沒有哪匹馬能像壹首跳躍的詩壹樣把人帶到遠方?”美國詩人狄金森的詩總是提醒我,這幾年,靠著讀書的方向給我啟迪,我沿著光慢慢前行,壹路發現美麗的風景。
壹、源於山源的小溪
文本解讀是課堂教學的根本。如果文本解讀出現錯誤,學生的解讀就會缺乏深度,文本的美也就無法得到欣賞。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往往對經典文本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疏離。名著《細讀》中的孫紹振?微觀分析的壹個案例說:“經典文本的歷史性與當代青少年之間的差距是壹個重大問題,但不是不可溝通的。只有擁有深厚認知圖式的教師才能得心應手,在歷史經典文本和當代青少年精神的大跨度之間架起壹座橋梁。"
深刻的認知圖式來自於什麽?我覺得應該先看完,然後在課文和學生之間架起壹座橋梁。《快樂旅程(北方有魚)》的準備是最難忘的壹次。陳鼓應翻譯的《今日莊子註》,流沙河的《莊子吹》,王蒙的《莊子享樂》,於丹的《莊子心得》,傅佩榮的《莊子借智》,這些我都有借鑒。但我知道,這仍然是作家的個人解讀,我要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我不能忘記,老師是學生文本解讀的舵手。
《逍遙遊》作為莊子的第壹篇,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體現。馬敘倫先生在《莊子·鄭怡》中說“不能開逍遙遊二字,卻能讀江南三十篇”,可見逍遙遊在《莊子》中的重要性。但只摘抄了“鯤鵬”形象的前兩段,只有142字。初中生能否通過有效的教學壹窺莊子思想,是壹個很大的挑戰。
在文章節選中,莊子向我們展示了壹幅壯麗的畫卷:有壹只鯤,棲居北海千裏,卻化為壹只大鵬,將乘著六月的海風起飛,去萬裏之行。俯視下界,九萬裏之高的大鵬,看到的是壹片蒼茫。寫這麽誇張的鯤鵬形象有什麽用,鯤鵬和“逍遙”有什麽關系?在課前調查中,幾乎每個學生都會問這樣的問題。而莊子深邃的哲學思想和曲折的深情,都寄托在他奇幻的想象力上。僅僅通過疏通文字或者直接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很難觸及他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師在疏通文本意義的基礎上,要註意如何通過荒誕的表象挖掘出文章所蘊含的思想內涵,使文章所蘊含的思想境界感染學生。
我們知道,在《逍遙遊》原文中,莊子追求的是壹種真正的無憂無慮的生活,莊子概括為:“夫以天地之義為利,抗六氣之辯,若遊不休,則惡待之,故曰:除己而無,神無用,聖人無名。”這是壹種“不等待”的精神幻想。在所選的文字中,文字的意義還停留在大鵬南飛的描寫上。作者起初設想將莊子引入教學,啟發學生大鵬的自由仍然是“要”,而不是莊子所追求的自由。但這段話不鋪墊不僅難以理解,還有棄文之嫌。其實大鵬的“要”在選文中已經有所體現。
最難的是如何選擇壹個多元文本的主題。如果全盤否定大鵬,提出“無為”論,可能會走向虛無,讓高壹的學生遠離莊子。如果只肯定大鵬的自由,可能會曲解莊子的本意。選文最後壹句“天是灰的,其正色是惡,遠非極惡,若見之,則已矣”,引起了作者的註意,尤其是“已矣”中,雖有深深的無奈,為何不豪邁?莊子當然認為真正的逍遙境界是很難達到的,但他有沒有放棄過追求?翻開《莊子》這本書,滿篇都是跳著腳的莊子,他說“我只是窮,不是落魄”,壹個思想自由的人,甚至。
第1/3頁
妳甚至可以感受到魚的快樂。他壹生都在詮釋“無憂無慮”。
在尊重文本的條件下,找到學生與文本的情感融合點,充分發揮文本的積極作用,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讓學生收獲智慧,碰撞心靈,是非常重要的。最終啟發我的是《莊子?《地球上的生命》裏有兩句話,“帶著東西去遊泳”,“外化而不內化”。生活中有太多我們無法選擇的東西,但我們可以自由選擇的,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是我們對夢想的堅持。
在教學中,學生們有很多時間來討論“大鵬是否在逃?”在整個討論過程中,老師沒有發表意見,只是在最後的總結中提醒學生如何看待彭。值得註意的是,彭懂得利用條件,提高自己的境界,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和借鑒,也符合莊子“以物遊心”的思想。古代經典和現代學生在這個層面的價值體系中有壹個交融點,無異於壹次特殊的心靈之旅。教學結束時,我們又讀了壹遍課文的最後壹句。當時我們是笑著看的。我們感受到了壹個孜孜不倦追求精神自由的微笑的莊子,也感受到了莊子對我們的啟示。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莊子哲學並沒有過時。相反,他給予我們精神上的指引,讓我們保持壹顆寧靜平常心,順應自然,回歸生活本真。
“雨中看松色,山源出壹溪”,在教學中,迫切需要引導學生從閱讀到內心。
。慢慢走,細細體會,順應自然,妳會聽到山泉。
二、活水的來源
還有壹種文本,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學生們也很熟悉。當他們讀的時候,他們覺得他們理解了它,但事實上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它。還是在《名著細讀》?在微觀分析的案例研究中,孫紹振有壹句很霸氣的話:“我從中學生開始就很反感在語文課上重復學生壹眼就知道的東西。從那以後,我決定有壹天,我當語文老師,壹定要把學生感受到卻不能說的,或者認為他們壹看就知道,其實什麽都不知道的說出來。”我覺得這種霸氣是壹個懂得解讀文本的老師的自信,自信來自於“源頭活水”的充盈。讀書還是最好的補充方式。最近在籌備《金花》,感觸很深。
文章裏有三個嬉鬧,三個嬉鬧和母愛有什麽關系?為什麽文章要表達母愛,要寫孩子的天真和頑皮?為什麽‘我’那麽天真,那麽快樂,那麽活潑,那麽可愛?如果我變成壹朵金花,我為什麽要想象?為什麽這篇文章的標題要選‘金花’?也許在最初的閱讀中,很多孩子已經認定這是關於母愛的,也許他們會隱約感覺到這種情感似乎和平時的親情有些不同,但又說不出來。還好有閱讀基地。首先,我讀了鄭振鐸翻譯的《新月集》。看完《新月集》,感覺泰戈爾手裏握著壹把鑰匙,帶領我們進入兒童的神聖世界,我也有那把鑰匙。
只要孩子願意,此刻他可以飛向天空。他沒有離開我們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喜歡把頭靠在媽媽的胸前,甚至壹刻也看不到媽媽。——泰戈爾《新月集》?兒童的方式
每個孩子都是上帝給父母的天使。《金花》裏也有這樣壹個小天使,依戀著媽媽。
泰戈爾在妻子離開他後寫了《新月集》。妻子去世後,他不得不照顧五個孩子。幾個年幼的孩子失去了母親,變得更加依戀父親。他必須忍住悲痛,照顧他們,讓他們不會因為失去母親而失去童年的快樂。
他參與孩子們的對話和遊戲,從他們的話題和遊戲中,發現了自然、天真、自由的童真世界。
從此,在這個孩子的遊戲中達成的交易讓我成為了壹個自由人。——泰戈爾《新月集》?最後壹筆買賣”
詩人用孩子的眼睛去觀察,用孩子的心理去想象,用孩子的心去感受,寫下壹首又壹首詩,表達童心的美好。
只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著熟睡的孩子,他壹定會想起孩子的媽媽,想起自己的童年。
2/3頁
2008年失去母親的經歷,“如果”他們能回來?
她走的時候,晚上很黑,他們都睡了。現在,夜也黑了,我叫她:“回來吧,我的寶貝;世界在沈睡。星星互相凝視的時候,妳來壹會兒,誰也不知道。”——泰戈爾《新月集》?打電話
然後我看了《泰戈爾回憶錄》,在那裏我仿佛住在泰戈爾的家裏,看著他長大。我看到這房子裏到處都是文藝的味道。我感受到泰戈爾豐富的感性和天才的想象力,從詩人的童年開始就壹直在閃耀,就像院子裏的榕樹的根。他說他“渴望用心靈去看他的眼睛所看到的,用眼睛所想的”。所以,妳就能理解為什麽經歷了接連失去妻兒的痛苦的泰戈爾,還能寫出如此純粹的《新月集》,是因為他心目中的寧靜和美好的光芒。
再讀《吉檀迦利》,能感覺到虔誠的幻想降臨在我身上。“梵天是樹、種子和芽,梵天是花、果和蔭,梵天是太陽、光和被光照亮的事物。梵天無處不在,世間男女皆是梵天之形。”在金花的光輝中,承載著宗教意義上的愛——最高尚最純粹的愛。
有了這樣的豐富,在帶領學生與課文對話時就有了方向。我們讀到了童趣背後的體貼,在“嗅”的淡淡花香中,有著母親都沒有發現的純真,也有著母親的輕松自由;《鑄字》淡淡的光也是體貼的,有更多孩子投入媽媽懷抱的喜悅和滿足;“壞孩子”這個稱號其實充滿了愛,更重要的是母親的話是孩子的模仿,甚至母親的這些細微的情緒變化都可以模仿;我讀宗教童話,做宗教祈禱禮儀。嬉鬧的場面與宗教優雅、寧靜、高貴的氛圍相吻合,只有金花才能代表這種聖潔。
“這首散文詩其實是壹段理想的母子之愛,甜蜜、默契、歡樂、神奇,甚至還帶有宗教色彩。作者在這個孩子身上聚集了世界上最純潔的純真,在這個母親身上聚集了世界上最神聖的母愛。文中的‘我’可以是我們每個人,文中的母親也有妳母親的身影。”這是我這堂課的結論。通過閱讀的充實,我和我的學生在文本中讀到了比以前更深刻的東西。
“問渠如此明,因有源頭活水”,多讀豐富的文字,充實心靈。
在《語文教育的自我放逐》壹文中,李海林教授對自己的語文教師身份進行了明確的定位:語文實踐活動的參與者,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教學實踐活動的組織者。把外在的閱讀變成引領課堂的智慧,是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體會。
我喜歡三毛在《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夢裏的客人》裏的那句話:“書讀多了,容貌自然會改變。很多時候,我可能會覺得很多讀過的書都沒了,想不起來了。其實他們還是有潛力的,在氣質上,在言語上,在無邊的心靈上,當然也可能在生活上,在文字上顯露出來。”很多時候,妳可能會看壹些教學用的書。更多的時候,讀書的成果在課堂上是無法呈現的,但實際上,它們已經在妳的身體裏成長了。學會讀書,把文化沈澱在腦子裏,成為快樂的人生積蓄,也許這就是文化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