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踶嗒”聲響的木屐,源於華夏,為何在日本頗受歡迎且成為傳統?

“踶嗒”聲響的木屐,源於華夏,為何在日本頗受歡迎且成為傳統?

提起日本的傳統鞋子,大家腦子裏條件反射的可能就會想到了木屐,這是壹種幾乎能夠代表日本文化的鞋子。說到日本女子,我們腦海裏就會浮現出美麗的女子撐著油紙傘,穿著和服,腳踩木屐緩步走在木質長廊上的畫面。

而如今,木屐也並沒有完全從日本人的生活中消失,在我們去日本 旅遊 的時候,走到日本的大街小巷上,我們經常能看到穿著和服的女子腳下配著壹雙高高的木屐,看起來既優雅又嫵媚。

在日本的文化輸出之下,很多中國人都覺得木屐是日本人的發明。但是其實木屐最早來自是中國的,現在還是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之壹。

木屐最開始是發明給宮廷中的貴族女人所穿的,但是在中國古人看來,這種木屐不但看起來非常笨重,走起路來也非常不方便,所以很快就被主流審美拋棄了。

但是日本人卻非常喜歡這種鞋子,並且把它發揚光大到世界上提起木屐就會想到日本人的程度,甚至成為了大和民族服飾文化的重要標誌。

讓人疑惑的是,為什麽日本人喜歡木屐這種看起來就不方便行走的鞋子呢?

屐,出自於我國的“ ”字,表示的是人們穿在腳上的鞋子,而木屐,顧名思義就是用木頭做成的鞋。我們看到日本的木屐,其實和現在比較流行的“人字拖”很是相似,只是木屐的底部是木板做成的,而我國最早出現“ 木屐 ”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

木屐很早就出現在我國的記錄中,早在 《急就篇》 中就有過“ 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所以踐泥 ”的說法,翻譯成現代文就是說,木頭底子的鞋子底下再釘兩個齒子,就能在泥地裏走了,這就是在描述我們現在的木屐。

提到類似東西的古書還不止壹本, 《晉書·宣帝記》 中也記敘了關於士兵穿著木屐征戰的故事:關中地區的戰場上有很多荊棘,人們是沒辦法直接通過的。於是當時的皇帝想出來了壹個辦法,讓士兵兩千人穿著“ 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 ”,成功的打贏了這場戰役。

由東晉時期流傳至今的誌怪小說《搜神記》也有對於木屐的描述:

這句話講述了男士木屐和女士木屐的區別,女人壹般穿的木屐是圓頭的,而男子穿的壹般是方頭的,巧合的是,在日本文化中,大多數人也認為女性穿圓頭木屐才是正統。如果不是巧合,那就是日本木屐來自於中國的又壹鐵證。

雖然木屐在我國的 歷史 上有很多記載,但是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中學課文《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壹句:

這首李白的詩句中的謝公屐,就是東晉文學家謝靈運所穿的壹種木制鞋。據史書記載,這種鞋也是木頭做的底,底上放了兩個木齒,走山路時候非常方便。

東晉時代距離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 歷史 , 這就足能說明木屐也在我國誕生了兩千多年 ,這就完全否決了木屐是日本人發明的說法。

畢竟眾所周知,兩千年前的日本還處於繩紋時代,也就是石器時代的後期,根本不可能發明出這樣的鞋子。

在漢朝的宮廷中,木屐還是很常見的鞋子,但是到了宋朝,木屐就漸漸的從我們的 歷史 中消失了,無論是在詩歌還是古文中,都難以尋覓到它的蹤跡。

在我國最早的木屐出土之前,即使有著諸多的文獻記載,日本方面大多數人也是不承認的。在他們看來,木屐是他們的傳統服飾,那麽自然就是他們發明的。

但是在1984年6月,真正證明的實物出現了,在我國三國時期吳國的名將朱然的墓中,出土了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木屐,可是結結實實打了那些自稱木屐就是日本本土發明的學者的臉。

朱然墓出土的漆木屐,前面是有壹個孔栓繩子,後面有兩個孔作成木屐的形態,和現今日本所穿的木屐十分形似,在日本展出的時候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這個漆木屐的發現, 也將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時間提到了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 這無疑是壹個突破性的發現。

日本的木屐也稱為“ ”,是壹種下面用四個鐵釘固定的木底鞋,底下的鐵釘在走路的時候有耐磨和防滑的作用,在穿著木屐走路的時候會有吱呀吱呀的的響聲,聽起來非常有趣。

這種鞋子比較適合在雨天出行,或者走在濕潤泥濘的路上,會很省力氣。但是我們仔細查看它的結構,是和我國的“謝公屐”沒有任何區別的,我們也有理由認為,日本的木屐就是來自於我國的“謝公屐”。

當然,日本人在我們國家的“ 謝公屐 ”的基礎上也有很大的發展,圍繞著木屐所做出的產品也很多,分趾襪就是其中壹種。

日本人的分趾襪就是為了穿草履鞋或者木屐而誕生的 ,和普通襪子不同的是,它在大拇指和其他腳趾之間有分叉,也有對於分叉的有防滑裝置。

相信看過日劇的人都知道,在日本的文化中,客人在進入主人家之前,往往要在門口脫鞋,如果客人要是穿了壹雙臟兮兮的襪子,那麽這樣進入主人家就是壹件很失禮的事情。有的時候,主人家有可能會看著客人所穿的襪子來判斷對客人第壹印象,所以日本人對於襪子是非常看重,這也是木屐催生的新的習俗。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明明是中國的發明,中國的傳統,日本人卻如此喜歡呢?其實,這還是和日本的氣候有關系。

日本是壹個島國,這個國家因為四面環海,經常被臺風和地震光顧,所以氣候比較濕潤,雨水也多,山路也多,沼澤地也多,所以當地的植物大多數長的比較低矮,大多數都能夠傷人。

而穿著木屐走在濕滑的路上,不但可以擡高腳面,不被地上的植物所傷,還能夠防止地上的泥水粘在腳背上,保證濕氣不進入身體,讓腳更加幹燥清爽,防止腳氣病的誕生。

最重要的是,日本古代的生產力比較低下,到明治維新之前,其實日本的經濟幾乎並沒有過明顯的變化,人們生活水平低,農耕和畜牧業都不如中國,所以 並沒有太好的材料浪費在鞋上,木屐的取材比較方便,制作起來也比較簡單,所以很受當時的平民歡迎。

另外, 日本女人穿木屐的方便之處,就是她們小時候並不像我們國家古代女性壹樣纏足,所以即使穿著木屐也能好好走路。 但是如果放在我們國家,纏了小腳的女人再穿木屐,那走起路來真的是難如登天了。所以也有人認為,女性開始纏足是木屐迅速在我國沒落的主要原因。

其實我們不妨從另壹個角度來 探索 日本木屐和中國謝公屐的相似度的問題:縱觀我國的大部分的少數民族的服飾,其實都帶壹點漢族服飾的味道,無論是寬衣大袖的長袍,還是艷麗的色澤,亦或是斜襟系扣或有束腰帶,都是漢服的主要特色之壹。

這就說明了壹問題,我國漢族的興盛,讓漢文化對於周邊文化的影響很大,讓他們下意識的向“ 正統 ”更改。

但是我國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都是偏安壹隅,信息比較閉塞,所以他們衣服的衍化速度沒有趕得上中原地區,有隨著他們所生活的環境漸漸改良,所以才成為現在這樣似像非像的狀態。

日本的情況其實是和少數民族類似的,曾經也是學習中國文化的壹員,只不過日本因為和我們國家隔海相望,所以信息流傳的更慢壹些。

在他們從中原帶回漢族的服飾之後,根據自己的生產和勞動需要進行了改變,把漢服改成了和服,把傳統的木屐保留了下來。

在日本,還有壹種說法是他們其實來自於我國的雲南地區,現在我國的雲南地區也是有著穿與木屐異曲同工的“ 人字拖 ”的習慣的,也許這就是壹個佐證,當然也有可能是壹個巧合。

看過了木屐從中國從到日本的變遷史,相信大家也是深有感觸。很多人對於國外的東西都是壹知半解,只是聽到別人都這麽說就自己也當真了,我們在探尋其他國家的特有習俗的時候,應該多刨根問底,真正找到它的起源地。

其實國外的很多東西都是取自於中國的,只不過近些年我們過於迷信外國的文化,反而忽略了我們國家的 歷史 。

參考文獻:

《急就篇》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