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唱詩班的男高音,是個經常喝酒的傻子。他媽媽是個女仆,是個窮人家。
貝多芬是典型的神童音樂家。由於他在音樂方面的早期智慧,他十二歲時就被與著名的音樂神童莫紮特相提並論。他愚蠢的父親急於利用這壹點來賺取名利,強迫小貝多芬整天練習和表演,稍有不高興就揍他壹頓。在貝多芬的記憶中,他根本沒有享受過父愛。上帝給了貝多芬壹個粗獷的外表,加上壹個矮矮胖胖的身材——即使成年也只有1.58米。他的長相從小就讓他飽受嘲諷,成年後也難以逃脫。
壹個貧窮的家庭,壹個粗魯愚蠢的父親,壹個不討人喜歡的外表,這些都構成了貝多芬不幸的童年,形成了他日後叛逆的性格和強勢的風格,也造成了他成年後粗俗的舉止。貝多芬被許多同時代的人描述為“粗魯、固執、脾氣暴躁”。只要他心情稍微不好,就隨時隨地吐痰。”
十二歲左右,貝多芬在波恩遇到了壹位非常優秀的導師——詹妮弗。是珍妮弗開闊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讓他在不幸的童年裏不討厭音樂,奠定了他獨創的音樂風格,讓他十三歲就成為了壹名管風琴手,寫了三首奏鳴曲。
1787年,貝多芬動身前往音樂之城維也納,見到了莫紮特。當時17歲的貝多芬還不為人知,而莫紮特在歐洲已經很有名了。也許貝多芬的長相太普通了,連莫紮特都忽略了,對這個年輕人也不是很感興趣。他給了壹首鋼琴即興演奏的曲子,卻去隔壁房間和別人聊天。然而,隔壁房間裏那鼓舞人心、氣勢磅礴的音樂,卻讓莫紮特不由自主地跑回了鋼琴前——作為壹個偉大的音樂家,莫紮特對音樂的感知非同壹般。他從這個年輕人的琴聲中聽到了無盡的創意和靈感,所以他剛壹演奏完,莫紮特就對著屋子裏的人說:“註意這個年輕人!.....總有壹天,他會震驚世界!”
然後看起來應該是傳世的美談,但是什麽都沒有發生,因為隨後就傳來了貝多芬母親去世的噩耗。這導致了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兩位音樂家可悲的分手,再也沒有見面。4年後,偉大的音樂家莫紮特英年早逝,年僅35歲,而21歲的貝多芬還在波恩肩負著家庭的重擔。
在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愛可能是他唯壹美好的回憶,17歲喪母對貝多芬是壹個非同尋常的打擊。同時,他還要承擔這個被忽視的家庭——兩個未成年的哥哥和壹個令人失望的父親。
在艱難的日子裏,貝多芬只有在與布朗寧家族的交往中,才得到壹點安慰和支持。埃莉諾·勃朗寧是他的學生,比他小兩歲,貝多芬對她有柔情。當她後來嫁給壹位善良的醫生時,貝多芬把這種感情變成了永恒的友誼,並保持了壹輩子。貝多芬也從田園風光中找到了慰藉——波恩那條長滿花草樹木的小路,穿過壯麗遼闊的萊茵河,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了這位日漸憂郁的青年音樂家。貝多芬壹生對自然充滿激情,他的音樂中廣闊的意境和樸實的旋律直接來源於此。1792年,貝多芬被後主送到維也納深造,並在那裏永久定居。
作為壹名傑出的鋼琴家,貝多芬在維也納受到了上流社會的熱烈歡迎,同時他也在維也納學習,包括著名的作曲家海頓。海頓雖然喜歡貝多芬的才華,但不太喜歡他的個性,因為年輕的貝多芬有太多的熱情和奇怪的想法。同時,貝多芬不喜歡海頓。難怪渾身叛逆的貝多芬無法與幽默輕松的“海頓爸爸”交談?
貝多芬在1802之前的作品,被稱為音樂史上貝多芬的第壹風格。這些作品大多規模較小,只有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齊》和《第三鋼琴協奏曲》比較有名。此時的貝多芬正處於創作的準備階段——為了近距離觀察生活中的巨大變化,為了總結18世紀的音樂成就並用來反映瞬息萬變的現實,為了選擇壹種適合自己個性的新的創作技法,這壹切都需要時間和精力進行緊張的探索。這壹時期似乎是“十年墻”,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的醞釀期。
這種醞釀有外部條件——1789年爆發了震驚世界的法國大革命。那時,波恩大學是各種進步思想的搖籃。貝多芬經常上波恩大學,如饑似渴地研究人類自古以來的偉大精神成就:從歷史文獻到哲學,從荷馬和莎士比亞到席勒和歌德。在多年的學習和革命中,貝多芬奠定了他的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相信人的平等,追求正義和個人自由。
法國大革命誕生了許多歷史巨人,貝多芬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法國大革命就像壹座巨大的山,將貝多芬與另外兩位古典音樂大師海頓和莫紮特分隔開來。正是因為繼承了前輩們的深厚傳統,又受到自由氛圍的滋養,貝多芬才得以創造出音樂史上又壹座風光無限的高峰。就在貝多芬準備投身音樂的時候,命運向他展示了壹張猙獰的面孔。從1796開始,貝多芬發現自己的聽力急劇下降。對於壹個風華正茂的鋼琴家和音樂家來說,聽力下降無異於世界末日。然而,貝多芬進行了頑強的鬥爭,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我將扼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會使我屈服。”
貝多芬仍然愛著壹個名叫朱麗葉的女孩,著名的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獻給她的。然而天真浪漫的朱麗葉辜負了貝多芬的愛慕,後來和壹個男爵訂婚了。耳聾的治愈正在消退,失去了壹個摯愛的愛人,讓頑強的貝多芬支撐不住了。
1802年,他寫了最後壹封信,這封信現在被稱為海利根施塔特的遺書。在信中,他生動地表達了他內心深處的理想和痛苦。任何誤解貝多芬的人,如果仔細總結他的遺囑,都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原諒他的缺點。
然而他又重整旗鼓,堅強的個性無法向命運屈服。還是在那份遺囑裏,貝多芬說:“是藝術,但是是藝術讓我,啊!我不認為我可以離開這個世界,直到我覺得我的使命已經完全完成。”經過十年的艱辛探索,他克服了命運和情感的雙重打擊,這應該符合歐洲革命的蓬勃發展。從1802開始,貝多芬就像浴火的鳳凰,煥發出巨大的創作熱情,創造了被音樂史家稱為“第二風格”的輝煌成就,即“英雄時代”,吹響了革命的號角,迎來了19世紀的曙光。
這壹時期的主要作品有《第三交響曲至第八交響曲》、《第四鋼琴協奏曲》和《第五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黎明的鋼琴奏鳴曲》、《激情》、《歌劇費德裏歐》等。
貝多芬在音樂創作的“英雄時代”的主要特點是:以鬥爭的主旨作為這些作品的立意,反映英雄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類的理性和力量充滿殷切的信心,明確人生的目的和達到這壹目的的途徑。以上作品都可以歸為人類藝術文化的偉大成就。
貝多芬寫於1803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就是這個階段的代表作。這首交響曲的創作靈感來自拿破侖·波拿巴。當時,貝多芬將拿破侖視為自由之神,希望他能在法國建立壹個英雄的共和國,並將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傳播到整個歐洲。他懷著壹顆溫暖的心創作了這首交響曲,命名為《英雄交響曲》,準備獻給自己的英雄偶像。所以當他得知拿破侖稱帝時,他的憤怒和失望可想而知。”他咆哮道...他只是個普通人!””他憤怒地撕掉封面上的波拿巴字樣,甚至因為情緒激動撕掉了稿紙。貝多芬又在封面上寫道:“‘英雄’交響曲,為紀念英雄而寫。“這部交響曲的手稿,甚至被撕破的封面,至今仍保存在德國波恩貝多芬故居紀念館裏。我們要明白的是,這部巨著只是壹個參考。貝多芬音樂中的自由精神、鬥爭意誌、慷慨悲歌的葬禮、人民的勝利,早已超越了時代的界限,成為音樂史上的裏程碑,成為人類精神不朽的象征。
《英雄交響曲》首演後不久,貝多芬開始創作歌劇《費德裏歐》。劇情大意是:主角被錯誤囚禁,妻子女扮男裝成為看守的助手,救了丈夫,讓誣陷她的獄官有罪。貝多芬對道德觀念和夫妻之間的愛情很感興趣,並為他唯壹的壹部歌劇努力工作,最終使它成為歌劇史上不朽的作品。
這時,幸福的生活似乎又向他招手了。貝多芬和泰蕾茲·德·倫斯克訂婚了。這種寧靜而快樂的心情,在他同年創作的第四交響曲中有所體現。在隨後的四年裏,他還創作了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牧歌》和鋼琴奏鳴曲《熱情》。
貝多芬從1804開始醞釀壹部非凡的交響曲。E小調第五交響曲已經成為貝多芬最受歡迎的作品,在某些方面也是最有特色的作品,它向我們揭示了這位作家天才的壹些最感人的特點。因為貝多芬把音樂開頭的暴力三連音解釋為“命運之神在敲門”,所以這部交響曲按照慣例也被稱為命運交響曲。
偉大的藝術家總是孤獨的。在創作和鬥爭的火熱生活中,貝多芬總是從大自然中尋求慰藉。童年的萊茵河,少年時寫遺囑時待過的海利根施塔特村郊外的田野,德國壹望無際的原始森林,都促使貝多芬在1808年完成了不朽的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向世人描繪了主人公心中的自然。
盡管貝多芬在1810年放棄了與泰勒斯的結合,但他的生活和藝術創作給了貝多芬壹顆更深更廣的心,也給了他信心和勇氣。他那不可戰勝的榮譽感已經顯現為壹個偉人。所以這個時候的貝多芬對社會習俗不屑壹顧,對別人的意見漠不關心。在別人眼裏,他既刻薄又傲慢。這裏有兩件事可以充分反映貝多芬當時的個性:
第壹:維也納的利波夫斯基王子早年給了貝多芬很大的幫助。但是有壹次,王子的媽媽想聽貝多芬演奏,就跪在他的腳邊問,但是貝多芬不理她,連頭都沒轉。後來因為其他原因,貝多芬與王子反目成仇。他離開時留下的紙條寫道:“王子,妳是偶然的妳;我就是我,因為我依靠我自己。現在和將來都有很多王子。至於貝多芬,只有壹個。”
第二:貝多芬年輕時非常崇拜歌德,歌德對貝多芬也早有好感,所以他們在波希米亞的相遇不同尋常。當他們並肩而行時,女王、王子和壹大群奧匈帝國的達官貴人從遠方趕來。然後貝多芬雙手背在身後徑直走向人群。女王向他打招呼,王子脫下帽子,大臣們讓出了壹條路。而歌德則脫下帽子,恭恭敬敬地鞠躬,向路邊的王族致敬。
這就給了壹個生動的形象,形象地反映了貝多芬和歌德的不同性格。這時,貝多芬找到了奮鬥的目標,掌握了最高的創作技巧。他不斷誕生的名作,牽引著音樂界和聽眾,讓人拜倒在他的腳下。他成為當時音樂界和思想界的先驅,名聲與日俱增。就像歌德的壹個女朋友看到貝多芬時驚呼的那樣:“我第壹眼看到他,就覺得整個宇宙都從我臉上消失了。貝多芬讓我忘記了這個世界,甚至是妳!啊!歌德!我敢肯定這個人遠遠超越了現代文明!”
隨著第七交響曲和第八交響曲的誕生,貝多芬的音樂達到了頂峰。在1814年的維也納會議上,他受到了歐洲各國皇室的尊敬。他被視為音樂的聖人,並成為政府高度尊重的音樂家。
這時,通過艱苦奮鬥而揚名立萬的貝多芬自信地說:“音樂是比壹切智慧和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理解我音樂的意義,誰就能超越常人無法激發的苦難。”命運的發展總是有起有落。1814年大獲成功後,貝多芬的命運急轉直下,跌入低谷。這個低谷是如此之深,以至於貝多芬最終走出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不朽。
首先,他的經濟陷入困境。維也納這座城市骨子裏就是輕浮浮華的,從來沒有真正喜歡過貝多芬。從1814維也納會議開始,維也納的音樂品味逐漸趨向意大利音樂風格。他們稱贊羅西尼,認為貝多芬“迂腐”。貝多芬的朋友和贊助人不是散了就是死了,真正的經濟困難瞬間就來了。沒有固定收入,沒有觀眾,沒有寫作合同...沒有最起碼的經濟保障,再偉大的藝術家也無所適從。貝多芬不得不把寶貴的時間花在小心翼翼的日常生活開支和與廚師的爭吵上。他曾寫道,“我都快乞討了,還得裝作日常生活並不困難。”
同時,他完全失聰,所以他甚至不得不放棄他熱愛的鋼琴演奏和指揮工作。最嚴重的打擊之壹來自他指揮歌劇《費德裏歐》的排練。因為他根本聽不到樂隊的演奏和演唱,所以整個排練壹塌糊塗,重新開始後還是老樣子。貝多芬從觀眾尷尬的表情中明白了原因。回到家,捧著臉壹言不發。他的朋友說:“在我與貝多芬的所有交往中,沒有哪壹天能與這壹天相比。”他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傷害,直到死也沒有忘記這可怕的壹幕。"
沈重的家庭苦難也折磨著貝多芬。貝多芬的壹個弟弟於1815年去世,留下了他八歲的兒子查理。查理的母親是個無足輕重的女人。為了收養查理,貝多芬不惜和她打了壹場曠日持久的官司,直到1820。
貝多芬對查理傾註了全部的愛,希望把他培養成壹個有用的人。但是貝多芬顯然犯了壹個錯誤。查理已經不是童年的他了。他根本不可能是音樂家。因為貝多芬太主觀太急躁,養成了查理的逆反心理,不斷給貝多芬制造麻煩,傷透了他的心。終於在1826,在做了無數蠢事之後,查理開槍自殺了。但是他太傻了,連開兩槍都沒有。沒有什麽比白白浪費自己的心血和感情,被別人誤解嘲笑更讓人難過的了。查理的自殺極大地挫傷了貝多芬高傲的內心,這對他來說是致命的。加上1817,他百病纏身,朋友們說他“突然變得像個70歲的老人,疲憊無力,失去了鬥誌。”
在無盡的煩惱、痛苦和擔憂中,貝多芬的創作受到嚴重影響,作品寥寥無幾。貝多芬的敵人甚至斷言他已經山窮水盡了。
經過歲月的命運,此時的貝多芬不再是那個自信的貝多芬,也不再是那個覺得自己的才華擁有至高無上的力量,可以征服整個宇宙,把自己的音樂理念給所有人,獲得所有人尊重的貝多芬。現在的他是壹個終於遠離塵囂,深居簡出,不再追求任何功名的貝多芬。他專註於自己的藝術,對外界的批評無動於衷。他完全沈浸在苦難中,卻微笑著順從著壹種不可抗拒的憂郁,有時又以壹種驚人的意誌力使自己達到寧靜的喜悅。
從1815到1826,貝多芬的創作進入了他的“第三風格”。這壹時期的代表作品有《D大調莊嚴彌撒》、《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五首鋼琴奏鳴曲》和壹些弦樂四重奏。
這時貝多芬把音樂結構放在了第二位,他找到的形式更能自然地滿足情感要求。所以貝多芬後期的作品是人類天才從未創作過的最傑出的作品。它超越了貝多芬以往所有的音樂作品,飆升到人類想象力所能觸及的最高領域。
《D大調莊嚴彌撒》被貝多芬稱為他最完美的作品,完全不是為了宗教和教堂音樂,而是為了表達貝多芬自己的感情和思想。這部彌撒至今仍是西方同類作品的代表作。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凝聚了貝多芬壹生的心血。貝多芬從1795開始起草這部交響曲的最後壹個樂章的主題,多年來他嘗試了無數次。經過多年的探索,貝多芬決定第壹次在他的交響曲中加入人聲,引用席勒的《歡樂頌》來表達他壹生的願望:贊美歡樂,歡樂克服了痛苦,解放了人類,將人類引向上帝。
當時整個歐洲籠罩在封建勢力摧毀法國大革命成果的黑暗時期。在此背景下,第九交響曲於1824年在維也納首演,人類歷史上誕生了壹部偉大的音樂作品。當激動人心的合唱結束時,熱情的觀眾拼命鼓掌擁抱,許多人忍不住哭了起來,好像發生了壹場騷亂。在維也納這個講究禮儀的城市,王室只鼓掌三次,貝多芬卻享受了五次熱烈的掌聲謝幕,以至於警察不得不介入...
貝多芬完成了他的使命,他達到了音樂的最高境界。1827年3月25日下午5點3分左右,刮起了大風,夾雜著風雨,隆隆的雷聲震動著貝多芬的房子。突然,壹道閃電劃破天空,讓貝多芬的房間充滿了奇怪的光。與此同時,貝多芬突然睜開眼睛,舉起了他臨終前的右手。當他的手放下時,他的眼睛半閉著,心臟停止了跳動。
兩萬多名維也納市民參加了他的葬禮,著名作曲家舒伯特等藝術家為他舉行了靈柩。貝多芬的墓碑上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列爾·巴切的詩句:“當妳站在他的棺材前,籠罩著妳的不是絕望而是壹種高貴的感覺;我們只能對他這樣的人說,他完成了壹項偉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