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牧羊》這首歌為什麽能在民間代代相傳
該詞的曲子來自民間傳唱的《狀元曲》,猶如古代的《木蘭辭》。1906年清廷派翁曾坤赴外興安嶺測繪中俄邊界時,被沙俄掠走囚禁到壹個叫廟街的地方,翁曾坤堅貞不屈,他想起漢代出使匈奴的蘇武也曾被囚於北海。因此作了壹首《蘇武牧羊》以自勉。“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度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經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坐塞上時聽笳聲入耳心痛酸。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白發娘,望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睡夢誰。任海枯石爛,大節不傷虧。終教匈奴心驚膽碎拱服漢德威。”中華民國期間大軍閥吳佩孚的50大壽,作為壽歌選用了《蘇武牧羊》,曲譜用的就是狀元歌的曲調,只是註入低沈、悲壯情緒,演唱速度變慢,就成了我們經常聽到的古曲《蘇武牧羊》。由於時代的原因,抵禦外侵,宣揚民族精神,把蘇武唱響了,卻很少有人再唱狀元曲。正因為是民間傳唱(因為好聽有意義的會被民間流傳)的曲子再加上有意義的蘇武牧羊的故事,才讓《蘇武牧羊》有了如此的生命力。不過,當時的狀元曲歌詞也是很有意義的:“曹家有個好男娃,過目能不忘,神童人人誇。尊師長,知禮儀,孝名傳萬家。少小立大誌,成才報國家。兩次中舉,金殿折桂頭插狀元花。赴過瓊林宴,騎馬禦街上。翰林院,大學士,伴駕在朝堂。朝中擎天柱,跨海紫金梁。榮宗耀祖,誰人不羨曹家狀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