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撒的拉丁語寫法missa意為“解散”,來自聖餐禮結束時主祭的慣用套話“禮畢,會眾散去”(Ite,missa est)。彌撒是對“最後的晚餐”象征性重演的儀式化,其中心環節是祝聖和分發象征基督肉和血的面包和酒。
據說在最早的彌撒“最後的晚餐”上就已經有了歌唱。馬太和馬可在福音書裏都記載了“他們唱了詩,就出來往橄欖山去。”如果像福音書裏記述的那樣,最後的晚餐發生在逾越節前夕,這首詩(hymn)可能是舊約《詩篇》第113-118首的頌贊詩(Hallel)。可見,彌撒起源於猶太宗教儀式聚餐,這種聚餐經常伴隨著宗教歌曲,這壹特征也保留在早期基督教集體晚餐中。
對基督教聖餐禮最早的完整描述來自殉教者猶斯定(Justin),那時的聖餐禮不再是傍晚的慶祝儀式,而是在星期日清早舉行。四世紀的聖餐禮的整體形態包括第壹階段讀經、教誨和禱告,也稱為前彌撒(Fore-Mass),之後是專用聖餐儀式,拿出聖體,對著聖體禱告並分發給參與者。後來在前彌撒結束時引入了解散未受洗的受誡者(catechumen)的過程,因此前彌撒也被稱為“受誡者彌撒”(Massof the Catechumens),正式的聖餐禮則被稱為“信徒彌撒”(Mass of the Faithful)。
猶斯定的描述並沒有提到詩篇吟唱,很可能這時期的聖餐禮沒有分立的演唱詩篇和贊美詩的環節,很明顯演唱環節更適合晚餐而不是清晨的教誨儀式。直到四世紀晚期,詩篇吟唱才成為儀式的獨立環節,這時期的教父學資料提供了充足的證據。在前彌撒階段出現詩篇吟唱的原因還只是推測,但毫無疑問壹個重要因素是在這個時期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解放的基督信仰具有日益增加的公開性,禮拜儀式也具有了慶典特征。巨大的石頭長方形教堂的聲學環境也迥異於早期的房子式教堂,聖餐禮也受到當時發展起來的演唱式的日課和流行的詩篇吟唱式的守夜活動的影響。四世紀的文獻顯示,詩篇吟唱已經在聖餐禮的前彌撒和分發聖體兩個階段牢固地建立起來。分發聖體是壹個歡樂的過程,這時沒有任何讀經和禱告,並和傍晚會餐保持著聯系。分發聖體時演唱的詩篇通常是第33(34)首,因為這首詩的第八段有非常合適的歌詞:“妳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
許多四世紀和五世紀的教父學證據表明在前彌撒階段通常更多地只演唱壹首詩篇,而不是多首,而且詩篇吟唱並不是對讀經的應答,而是並立的獨立環節。這首在前彌撒上演唱的單獨詩篇是升階經的原型,在懺悔期演唱的沒有應答的詩篇可能是特拉克特的原型。在其它情況下,特別是在逾越期,詩篇應答是歡呼式的阿裏路亞,因此也可以說古代升階經詩篇有時候也采用阿裏路亞的形式。而真正的阿裏路亞原型需要在前彌撒中有規律地演唱兩首詩篇,這種情況首次記錄在五世紀早期的耶路撒冷的《亞美尼亞語聖經選讀》中。很可能這種東方的慣例早於西方並在後來對其產生了影響。
總的來說,在五世紀之後古代基督教處於尾聲的時候,西方彌撒具有如下壹般特征。彌撒儀式開始於主祭突然的致意,然後立即進入讀經環節,在《福音書》之前通常只有壹次讀經,經文經常來自《使徒書信》。在《使徒書信》之前或之後是讀經者吟唱壹首詩篇,這首詩篇經常由會眾以有旋律的疊句應答,包括逾越期的阿裏路亞疊句,而在懺悔期通常沒有疊句應答。《福音書》吟誦是壹種大型慶典,之前是點燃蠟燭的行進。讀《福音書》後是主祭基於壹種經文進行布道,接下來是受誡者的禱告和解散。隨即而來的是信徒的禱告和帶來聖餐用品,但這時還沒有出現後來的《奉獻經》詩篇吟唱。主祭開始對聖體進行聖餐禱告,並和會眾致意問候。聖餐禱告是聲音很大的詠唱,互相交換問候已經十分接近早期中世紀的形式。禱告的預備部分以演唱所有的《聖哉經》作為總結,整個禱告以會眾莊嚴的“阿門”結束。聖餐禱告之後是“和平”(Pax)禱告、切分祝聖的面包和主禱文,然後向所有參與者分發聖體,這時要演唱壹首詩篇,通常是第33(34)首,並用“嘗嘗主恩的滋味”做應答。最後眾人散去。
由於蠻族入侵的破壞,教父時代之後到格列高利禮儀形成之間的羅馬彌撒發展的資料很少,直到《羅馬聖務指南I》(Ordo romanus I)的出現。這部禮儀書描述了約700年時的教皇彌撒(Pontifical Mass)。這種儀式非常重要,因為它是西方拉丁基督教世界舉行的彌撒的模型,實際上成型彌撒的所有主要禱告、讀經和聖詠都已經展示在其中。
教皇每天都輪流在羅馬不同的教堂舉行彌撒,這些教堂被稱為站臺教堂(stational church),在八世紀初已經有大約三十座。教皇和扈從壹起到達站臺教堂,在入口附近的聖物收藏室更衣。在從教堂中殿走向祭壇的行進過程中,要演唱專用《進臺經》交替聖歌,之後歌唱學校要演唱《進臺經》詩篇。到達祭壇時,教皇向祭壇鞠躬並禱告,對神職人員致以和平問候,然後對歌唱學校點頭,示意對詩篇吟唱收尾,並開始演唱天父的《光榮頌》和重復之前的交替聖歌。接下來仍由歌唱學校演唱《垂憐經》,教皇起頭演唱《榮耀經》,最後是教皇朗讀短禱和彌撒引導儀式結束的專用演說。
教皇和神職人員在祭壇後面的半圓室入座後,副助祭登上讀經臺的臺階吟誦《使徒書信》,接著壹名領唱手持《聖詠集》登上讀經臺吟唱應答聖歌或《升階經》,這時已不再是教父時代完整的應答詩篇,而是繁復的應答聖歌和同樣繁復的詩文以及重復應答聖歌。然後,第二名領唱根據場合演唱阿裏路亞或特拉克特。阿裏路亞在教會年的大部分節日裏演唱,包括壹首狂想曲式的應答阿裏路亞、中等程度華麗的詩文和重復阿裏路亞。特拉克特只在懺悔期演唱,沒有應答,而代之以詩篇或幾句詩文,演唱方式也只有有限的幾種繁復的吟唱公式。儀式的這壹部分隨著助祭演唱《福音書》而達到高潮,主祭手持《福音書》,由兩名手持蠟燭的襄禮員和兩名手捧香爐的副助祭引導到讀經臺上。
《羅馬聖務指南I》和其他羅馬聖務指南都沒有提到講道,這種省略有些奇怪。這個時期的彌撒也沒有《信經》,這種常規聖詠在十壹世紀才進入到羅馬彌撒中,而且也沒有受誡者的禱告和解散以及信徒的禱告,這些儀式已經不在羅馬彌撒中了。未受洗者現在允許參加彌撒的聖餐禮部分,前彌撒的禱告已經轉移到儀式的引導部分中,即七世紀末還是連禱的《垂憐經》形式。彌撒傳統位置處缺少的禱告標記為“Oremus”(讓我們祈禱),由主祭在《奉獻經》的開頭進行禱告。
被稱為《奉獻經》的專用聖詠包括壹首起始的旋律為中等華麗的聖詠和接下來的兩句或三句詩文,同時伴隨著壹系列復雜的祭祀動作。在這期間教皇要接受包括酒和發酵面包等在內的禮物並洗手,神職人員準備禮物,教皇對禮物祝聖。在這些儀式的結束階段,教皇向歌唱學校點頭示意結束《奉獻經》,並親自演唱帶有壹系列問候的《序禱》。《序禱》以神職人員演唱《聖哉經》結束。接著教皇以“因此,我們”(Te igitur)開始《規訓》(Canon)。《規訓》在八世紀末時是默讀的,但在《羅馬聖務指南I》的時代要輕聲誦讀,而不是像早期教會時期那樣大聲詠唱,它也沒有被舉起聖餐和聖餐杯所打斷,這些動作直到十三世紀才引入到彌撒中。《規訓》以“永永遠遠”結束,眾人應答“阿門”。
八世紀初的《聖體經》儀式引導部分和早期教會的順序不同,先是《主禱文》、然後是“和平”禱告,最後是切分面包。在切分面包過程中要演唱《羔羊經》,它是教皇賽吉阿斯壹世在位期間(681-701)引入的。聖體按照等級順序分發給神職人員,然後是平信徒,先男後女。神職人員和平信徒分居於教堂兩側。在以後的世紀中,平信徒參與聖餐禮的頻率顯著下降。在分發聖體時,歌唱學校演唱《聖體經》,其外部結構很像《進臺經》,包括專用交替聖歌的詩篇。當分發完畢時,教皇通過點頭示意讓歌唱學校停止演唱詩篇,以天父的《光榮頌》和交替聖歌結束。《聖體經》後是主祭誦讀稱為《後聖體經》的演講,然後宣布“禮畢,會眾散去”,眾人應答“稱謝於主”(Deo gratias)。教皇和神職人員返回行進隊列去更衣室。公元1000年之後,當彌撒中沒有《榮耀經》時,以日課常用的標準結束程式《讓我們稱頌主》代替“禮畢,會中散去”。
在十壹世紀時,彌撒的結構就已經基本定型並保持了下來。下面給出公元1000年時的彌撒結構。括號後的原文大寫形式表示使用自由旋律,小寫形式表示使用某種吟誦方式。字母“P”表示專用部分(Proper)聖詠,“O”表示常規部分(Ordinary)聖詠。
(壹)前彌撒:
入場儀式:
(1)進臺經(INTROIT,P);
(2)垂憐經(KYRIE,O);
(3)榮耀經(GLORIA,O);
(4)短禱(Collect,P)。
讀經儀式:
(5)使徒書信(Epistle,P);
(6)升階經(GRADUAL,P);
(7)阿裏路亞(ALLELUIA,P)或特拉克特(TRACT,P);
(繼敘詠)(SEQUENCE,P);
(8)福音書(Gospel,P);
(9)布道(Sermon)(可選擇);
(10)信經(CREDO,O)。
(二)祭獻彌撒:
奉獻儀式:
(11)奉獻經(OFFERTORY,P);
(12)禱告和詩篇25(Prayers and Psalm 25,O);
(小規訓)(Little Canon);
(13)默禱(Secret,P)。
聖餐祈禱:
(14)序禱(Preface,P);
(15)聖哉經(SANCTUS,O);
(16)規訓(Canon,O)。
聖餐禮:
(17)主禱文(Pater noster,O);
(18)羔羊經(AGNUS DEI,O);
(19)聖體經(COMMUNION,P);
(20)祈禱文(Prayer,O);
(21)後聖體經(Postcommunion,P);
(22)禮畢,會眾散去(ITE,MISSA EST,O)或《讓我們稱頌主》(BENEDICAMUS,O)。
標題:格列高利聖詠——聖誕節
演奏:Benedictine Abbeys Montserrat Münsterschwarzach
廠牌:DG,459421-2,2CDs
唱片簡介
彌撒是天主教禮儀中最神聖的部分,彌撒音樂也是西方基督教音樂甚至西方音樂的核心藝術成就之壹。彌撒作為“最後的晚餐”的禮儀化形式,經歷了長期的演化,在十壹世紀基本定型並保持至今。彌撒聖詠分為根據周日和節日而變化的專用部分和歌詞反復使用、始終不變的常規部分(垂憐經、榮耀經、信經、聖哉經和羔羊經)。在彌撒中還有讀經、布道、祈禱、分發聖餐等多種儀式,時間可能長達數小時,因此很少有錄制彌撒完整過程的錄音專輯,壹般僅錄制音樂部分。本專輯內容是德國明斯特施瓦察赫本篤會修道院合唱團錄制的三部聖誕彌撒和壹部主顯節彌撒(另有聖誕日課)的格列高利聖詠,既有專用部分也有常規部分,是了解彌撒聖詠的優秀專輯。該團的演唱風格是典型的保守、樸素、虔誠、平靜的修道院派風格,讓人感受到心靈上的洗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