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軍旅作家李存葆故事

軍旅作家李存葆故事

 軍旅作家李存葆故事 ,  李存葆。1946年生。山東五蓮人。1964年入伍。1986年畢業於 *** 藝術學院文學系。新時期以來。己發表200余萬字的文學作品。,  中篇小說《高山蔔的花環》獲全國第壹屆優秀中篇小說獎;《山中。那十九座墳瑩》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參加改編的電影《高山下的花環》獲全國第五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另有長篇報告文學《大王魂》、《沂蒙九章))(與王光明合作)獲全國報告文學獎。其散文作品《我為捕虎者說》、《大河遺夢》分獲全國第壹、二屆“韓愈杯”散文大賽壹等獎。《鯨瘍》獲“孔子杯”散文大賽壹等獎。並獲《十月》第六屆文學獎。《祖槐》被《中篇小說選刊》轉載後。獲該刊1998壹1999年度優秀中篇小說獎。被列為1999年全國散文排行榜。《沂蒙匪事》獲《十月》第七屆文學獎。《飄逝的絕唱》被列為2000年全國散文排行榜。《鉆石與命運的對話》、《紫砂興衰記略》、《雪野裏的精靈》被列為2001年全國散文排行榜。,  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釗主席、 *** 藝術學院。副院長。,  李存葆是我心中聳立己久的壹座高山。這種感覺在我當新兵讀《高山蔔的花環》的時候就己建立起來了。這部中篇小說於1982年發表後。全國有近百家報刊全文轉載。50余家劇團改編成各種劇日上演。僅發表在各種媒體上的評論文章就有500多萬字。美、法、日、英、俄等十幾個國家翻譯出版。1989年美國嘉蘭德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文學叢書(20本)中,《高山下的花環》名列其中。梁二喜、趙蒙生、靳開來等呼之欲出的人物。至今猶在眼前。事實如此。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激勵了壹代人。因於當之無愧地被稱作新時期軍旅文學的裏程碑。,  李存葆又是壹座名山。無論是遠望。還是近觀。總免不了讓人生發許多敬畏之感。不是嗎。他那以文學手法創造的各色景觀。哪壹處不是人文薈萃。溢彩流金。且不要說他的“作家”稱謂有多麽厚重。令多少人追趕不及。單是他這燦在雙肩的“少將”牌子。那也是多少渴望進步的漢子只能夢達的高階。中央軍委1997年8月“授予李存葆少將軍銜”的命令。使他成為名副其實的將軍作家。,  山。總是以沈默而對世界。李存葆的體魄裏更多地蘊藏著莊重沈雄的地氣。壹以湧向筆端。必是滔滔莽莽地情感排浪。這或許與他內斂、深思的秉性密不可分。,  在軍藝文學系念書的時候。李存葆是我們的首長、老師、大師兄。但他好像從不在意別人怎樣稱呼他。校園裏。偶爾相遇。正埋頭走路的他。準會停下來。用山東人豪爽的鄉音和妳聊上幾句。卻感覺就像和鄰居照面。不見壹點將軍、作家的影子。而當妳提出想寫他點麽時。他卻又是擺手又是搖頭。說:“沒啥可寫的”雲雲。過往後。妳回過神來回味半天。會從心靈深處冒出壹句:這才是真正的“高人”。,  談起壹個人的成功。人們總想知道他的當初。那麽。李存葆這座山峰是怎樣形成的呢?追溯起來似乎總少不了家風的熏陶和鄉情的堆積。在山東省五蓮縣壹個半山半註的村莊裏。他那以為人厚道和樂於助人而稱道鄉裏的不識字的父母。常用“忠厚傳家遠”的樸素道理來教導他。使他養成了勤勞善良的品格。,  “1964年。我剛滿17歲。懷著參軍報國的想法來到青島駐軍某部守備連當戰十。那時。我學的是炮兵指揮專業。軍裏組織比武。我得過計算兵第壹名。壹次團裏舉辦通訊報道學習班,通知偵察隊派壹名能寫會畫的高中生去。誰知開學那天,那人突然患病住院,隊長便讓我去頂替參加了為期4人的報道班學習。”,  在那裏,李存葆寫了幾篇小詩,團裏的新聞幹事選中了兩篇,壹首題為《行軍小憩》,另壹首散文詩不足500字。因怕背上名利思想的黑鍋,那首小詩署名“茅山”,散文詩署名“偵察隊演唱昌組”。不久,那首小詩被青島廣播電臺廣播,那篇散文詩先是被《青島日報》刊登,接著又被《大眾日報》轉載。團新聞幹事打電話把他喊去,對他大加贊賞,並獎勵兩本稿紙。他用這兩木稿紙又寫了壹些詩投寄給 *** 《前衛報》,結果又被采用幾首。從此,政治處便讓他轉行了。後來,他從團裏寫到師裏,又從師裏寫到軍裏,及至當上 *** 創作室主任。,  從李存葆業己踏出的成功之路可以看出,這是個幹會麽事都想幹好的作家。旱在《高山蔔的花環》之前,李存葆就有近百力壹字的作品發表,中壹是詩歌就有500余首。他說:“軍人的責任警示妳,必須紮紮實實,不能馬虎從事。否則,將壹事無成。”,  如果說李存葆的小說《高山蔔的花環》與徐懷中的《西線鐵事》為中國新時期軍事文學樹立了標幟,那麽,《我為捕虎者說》則標誌著李存葆的創作筆鋒開始向大散文掘進,並在突破中取得了新收獲。,  談起創作轉變,李存葆說:“我曾在部隊文工團當過多年編導,寫過兩個大話劇。本來我是喜歡編故事的,但現在我不大願意編造了。有人說,現在只要人類能想到的都發生了,人們想不到的也發生了。現實生活太復雜了,壹般的小說很難概括。近距離觀察往往看不透,我就先寫l點歷史方而的散文。過幾年回過頭來用小說透視己經沈寂了的生活,也許更好把握些”,  其實,大散文《祖槐》正是李存葆經過50多年的積澱孕育的成果。從他牙牙學語時,祖母教他歌願唱道:“問咱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麽,大槐樹下老鴰窩。”長大後。他壹直苦苦追尋著。謀求解開這個謎底。50多年後。李存葆思接千載。視通萬裏。神遊八方。終於把明初山西洪洞大移民的文明史給開掘出來。,  李存葆這樣解釋自己的轉變:“最終證明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偉大的是她的文化。文化是人類心靈之樹上結出的聖果。壹個民族的文化是這個民族智慧果實的長期積累。而最能讓騷人墨客緒意飛馳的是散文。我們的散文應該更貼近中國人的生活。也應該更關註人類而臨的生存危機與種種困境。應該有作家的正義和良矢口。”,  從《鯨瘍》、《大河遺夢》。到《祖槐》、《沂蒙匪事》、《飄逝的絕唱》……李存葆以小說家的眼光發現故事。以散文家的情懷重說故事壹句壹句摳出來的大文化散文。使簡單的故事升華為精神的追求與叩問。,  將軍作家李存葆肩負著文學的歷史使命。寫什麽,什麽都獲獎。這是社會對作家的嘉勉。更是作家“洞明世事。練達人情“後藝術創作力的爐火純青。眼下。李存葆近年來創作的散文精品集《大河遺夢》。己由 *** 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可以預言。用不了多久。迎面而來的必將是又壹個大獎。,  記得李存葆在《穿越人生的沙漠》壹文中有這樣的論斷。他說:“人的大腦就功能而言。吃地瓜幹長大的和喝牛奶長大的。沒有什麽兩樣”。然而。從李存葆騰龍起風的才情和靈性飛揚的文采中。我們卻能輕而易舉地找到許許多多的“不壹樣”。如此說來。農民之子舞文。且舞出這等風采。舞得這樣輝煌。李存葆也算是壹個奇跡。,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李存葆說:“歷史對文章的篩選極為苛刻。這種篩選愈是嚴酷。對真正的文學家則更具吸引力。也許我們罄畢生心力也難留下壹篇為後人稱道的文章。但我們會像苦行僧那樣去跋涉。去探求。因為探索的過程也是美麗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