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代詩歌,壹般稱作舊詩,是指用文言文和傳統格律創作的詩,是廣義的中國古代詩歌,可以包括各種中國古代的韻文。如賦、詞、曲等,狹義則僅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是人類許多民族在語言的發展中產生的壹種文化表現形式,古代詩歌多是文人墨客,通過詩歌寫作吟唱表現心中的思緒。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最早成形的文學體裁,發展也最為充分。現存的上古歌謠,已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先民的生活情況和內心祈願,簡短、生動的形式,也已表現出中國民族語言的力量。
作品名稱
中國古代詩歌
作品別名
舊體詩、古體詩
文學體裁
賦、詞、曲
最早詩歌總集
《詩經》
最早的詩時間
西周初期
快速
導航
國際影響
發展歷程
歷史演變
人類許多民族在語言的發展中產生了適合本民族語言的詩歌形式。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其中最早的詩作於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
到了戰國時期,在南方的楚國華夏族和百越族語言逐漸融合,其詩歌集《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壹些形式限制,更能體現南方語言的特點。
漢代的古體詩
漢代時樂府詩形成。樂府詩是為了配音樂演唱的,相當於現代社會的歌詞。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三國時期以建安文學為代表的詩歌作品吸收了樂府詩的營養,為後來的格律更嚴謹的近體詩奠定了基礎。
唐宋的近體詩
到了唐代,中國詩歌出現了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律詩押平聲韻,每句的平仄、對仗都有規定。絕句的規定稍微松壹些。
另外,在宋代達到頂峰的詞也是詩歌的壹種重要形式。詞的格式要依從壹些固定的詞牌,以便於配以樂曲演唱。
後期發展
自元代開始,中國詩歌的黃金時期逐漸過去,文學創作逐漸轉移到戲曲、小說等其他形式。
發展順序:詩經——楚辭——樂府——賦——辭——唐詩——宋詞——元曲
國際影響
漢詩,字面上的意思是漢語的詩歌。但這個概念主要是在漢語世界之外使用。中國的壹些周邊國家,如朝鮮、日本、越南,因為使用漢字作為書寫文字,自然也深受漢語詩歌的影響。隨著佛教禪宗在這些國家的流傳,漢詩成了禪宗文學的最重要的形式。
日本
在日本,從奈良時代開始,文人因為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開始仿照漢語的詩的形式來創作日本詩歌。日本漢詩和日本本土的和歌、俳句最明顯的區別是漢詩壹首有四句(絕句)或八句(律詩),每句通常五言或七言,而和歌、俳句則有五、七、五或五、七、五、七、七等多種長短句,更像漢語的詞。
7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