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時出現?(我)拿著杯子問天空。天上的仙宮不知道是什麽年代。明月幾時有?我從遠處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壹年?)
我想乘著風回到天空(就好像我從天堂來到了地球,所以我說“回家”)
我想乘著風回家。
玉制的美麗月宮恐怕經不起天上的寒氣(傳說中的月宮叫廣寒宮)。
(我怕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在想象中,對月起舞,與人清影,仿佛乘雲逆風,身在天上,哪裏像身在人間!
(跳舞找出影子,到底是什麽樣子?)
月光從猩紅色的亭子的壹邊轉到另壹邊,低低地照在窗戶上,照在不眠的人們身上。(轉到諸葛,低綺戶,為不眠。)
明月本不應該有什麽怨念,可為什麽親人走了卻總是圓的?(應該沒有恨吧,為什麽要說再見?)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晴轉晴的變化。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很難全面。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希望人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在千裏之外的皎然享受明月。
(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
“有明月時,向天要酒”,月亮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壹,中國古代詩人的歌謠在數量上也是無與倫比的。然而天地之間,永遠是“風雨飄搖,雞鳴四起”,真正能讓觀者感受到生命與自然交融的和諧之美,是很難找到的。就像壹個美麗的夢。蘇軾在另壹首詩中說“遇花不飲”,月亮不就是高掛在天的巖花嗎?據相關古籍記載,東坡並不是壹個能喝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歡和別人喝酒,尤其喜歡看別人喝酒。別人的幸福也是他的幸福。他心胸開闊,性情明朗。在夢中,他處於醉與醒之間。他既不像屈原那樣獨立,也不像某些文人那樣。他就是他自己,沒有什麽比他自己更接近他自己。“問天”,李白在峨嵋山頂說:“我等不及用謝朓的驚艷詩句問天了!”屈原的《問天》是壹部充滿幻想的作品,有壹百多個問題。東坡壹詞也引發了他對天空的懷疑。
“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壹年?”《詩經》中的“今天是哪壹年”也叫“今天是哪壹夜”。劉向的《說苑》中有壹首《任玥歌》,是用越南語寫的,翻譯成當時通行的隸書。最後壹句是“不知何夕”。不同的是,在《詩經》和《鄂君之歌》中,我對自己的遭遇感到不解,仿佛忘記了自己,也不知道這壹夜是不是那壹夜。東坡詞中,有天宮之疑。古代有“天上壹日,人間壹年”的說法。所以東坡認為天地之間壹定有不同的計算時間的方法。地球上的時間就像壹眨眼的時間,但在天上卻很慢。對時間使人變老這壹自然現象有壹種無可奈何的悲哀。
“想乘風回家,又怕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句話是上面悲傷情緒的自然轉換。因為對世間的時間很無奈,所以想“乘風回家。”這裏用了“回”字,很有深意。李白被何譽為“謫仙”,東坡也以“謫仙”自居。他去了天空,不是用馬尾,而是回到他來的地方。然而,在他的遐想中,他漸漸產生了新的憂慮。“上面太冷了”是擔心自己再也受不了純冷了。李商隱的詩“少婦素娥耐寒,月中霜中鬥”,“單鵑”是“容顏絕美”。素娥,壹個年輕的女人,可以忍受寒冷,所以她可以在月中霜凍比賽誰更好。但是詩人呢?顯然,他受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間。在這裏,蘇軾賦予了這個詞非常豐富的含義。他對自己生活的世界有些厭倦,他渴望上升到更純粹的高度,但又受不了寒冷。他就是這樣處於矛盾的境地。另壹方面,瓊樓玉宇似乎受不了高處不勝寒,但作者真的很在乎自己。“跳舞找出影子,怎麽像在人間”這句話是作者的猜測。杜甫詩“桂在月中,更應清光”。桂花樹在月輪裏留下了影子,卻是那麽的甜蜜,應該有更清澈的光。根據古代姮娥飛上月球的傳說,月中有吳剛坐在那裏。所以毛澤東有“於美人”、“吳港捧桂花酒,寂寞嫦娥舒袖”等等。
去看下壹部電影。“轉諸葛,低窪戶,不眠不休。”用三個動詞描述月亮的運動。月亮升起來,繞著諸葛轉,慢慢降下。月光延伸進窗戶,照在床上睡不著的人們身上。“不睡覺”有兩種解釋。月色照在人身上,人卻還處於不眠狀態。又或許月光照在床上,才發現這裏沒有人睡覺。那個人在哪裏?李白的詩“床腳壹線明,豈有霜降?”是關於人們在床上睡覺;另壹首歌,“但是水是幹凈而廉價的,透過它的水晶玻璃看著秋月的光輝?”,講述了人不是躺在床上,而是坐在窗前默默的看著月亮。詩人在這裏把月亮擬人化了。看來月亮也是和他有“心”的朋友。
“不應該有恨,為什麽要很久才說再見?”常見版本的“什麽”常被用作“什麽時候”,壹句話裏有兩個“什麽時候”的詞,不合適,同時也不合理。因為它已經把月亮當成了朋友,所以有必要和她交心,向她表達最親切的問候。這句話的意思是:月兒,妳還有沒有像我們這些渺小可憐的人類,壹種在高處也能戰勝寒冷的生物壹樣的嫉恨?不,妳是完美的,不應該有怨恨;但是為什麽人走了總要聚在壹起?人團聚了就不能團聚,離開了就不完整了嗎?妳為什麽總是不同意我們的意見?我們人類離別的悲傷難道壹點都不能贏得妳的憐憫嗎?
從上壹部電影的《向天要酒》到這裏的《向月要酒》,詩人的感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逐漸領悟到了壹些東西。也可以說,他聽到了來自天空的聲音。“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沈浮。此事古而難。”這句話可以看作是作者的理解,也可以看作是月亮的回答:月亮不是完美的,她也有自己與生俱來的悲傷。和其他人壹樣,她也有“起伏”。世界本身並不完美,壹切都在自己固有的缺點中。知道了這些,再抱怨又有什麽意義呢?
最後,“但願人長久,千裏之外都是美好的”,意思是“千裏之外都是明月”。這個結局自然就達到了,作者最後自然也會達到這個高度。但這個高度並不冰冷,它仍然是普通人通過努力才能達到的。蘇軾的思想境界沒有朱的理學那樣崇高。他更有人情味,他的曠達是壹種人生的心境。他在這個世界上,也在他自己的生活中。這就是這個詞廣為流傳和流行的原因。我們不把蘇軾當偶像。我們把他視為我們的朋友。的確,在中國文人中,妳找不到更適合做朋友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