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上海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

上海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

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這是秋天的中間,所以它被稱為中秋節。中秋節有許多習俗和形式。讓我們來看看那些傳統習俗。

吃月餅

根據羅鐘的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非常好吃,所以他命令禦廚在紅綾包裝月餅,送給新進士。這可能是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月餅記錄。在宋代,月餅被稱為荷葉和芙蓉,其制作方法更加精致。詩人蘇東坡有詩贊曰:“小餅如嚼月,酥中有飽。”酥是酥,髓是糖。它的味道甜、脆、香、美。

欣賞明亮的滿月

賞月來源於對月祭祀,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享樂。民間中秋賞月活動始於魏晉,但並未成為習俗。在唐代,在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到了宋代,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節,並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的是,宋人賞月更多的是因為感受到物傷,常常以陰晴圓缺來比喻人間事。即使是中秋之夜,皎潔的明月也掩蓋不了宋人的憂傷。但是對於宋人來說,中秋節還有另外壹種形式。宋朝的中秋節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賞月的遊客絡繹不絕。

祭月

古代有“秋暮暮月”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要切成蓮花形狀。

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數,家裏的和外地的,都算在壹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壹樣。

燃燒燈

中秋夜燈的內燃蠟燭用繩子綁在竹竿上,高掛在瓦檐或露臺上,或在房屋高處用小燈成字形或各種形狀懸掛,俗稱“樹上中秋”或“豎式中秋”。有錢人家掛的燈可以高達幾十尺。家人聚在燈下盡興飲酒,普通人豎起壹根旗桿,兩盞燈籠盡興。這個城市充滿了燈光和玻璃世界。似乎自古以來,中秋節燒燈籠的習俗在規模上似乎僅次於元宵節。

觀潮

“我知道玉兔很圓,九月已霜寒。”傳達的信息是門應該關閉,夜潮將留在月球上。“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觀潮》這首詩。在古代,浙江中秋節除了賞月,觀潮是另壹項中秋節活動。中秋節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在漢代梅成的《七毛賦》中有詳細的描述。漢代以後,中秋節變得更加流行。朱廷桓的《明補武林往事》和子木的《孟良錄》中也有觀潮的記載。這兩本書所描述的觀潮盛況表明,觀潮在宋代中秋節達到高峰。

演男妓。

男妓是中秋節時孩子們玩耍娛樂的泥塑玩具。它的外形是長著兔子嘴和兔子耳朵的人類。頭上有兩只長耳朵,嘴巴是三瓣兔嘴。其他地方和人沒什麽區別。目前普通市場上已經看不到男妓的蹤跡,而是作為民間文物,在民間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展出,或者在工藝品商店出售。年輕人不太了解,但老年人會說。

去月球

在中秋節的晚上,還有壹個特殊的活動叫做“走月亮”。皎潔的月光下,人們穿著華麗的衣服,三五成群地出行,或在秦淮河上泛舟,或上樓看月色,談笑風生。明代南京有望月樓、戲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望月樓,都是遊客在月球上行走賞月的景點。解放後修建的莫愁湖公園月亮樓,成為市民賞月的新景點。舊時南京人的“走月”也有壹個特別的祈願:凡是結了婚沒有兒子的女子,都會去夫子廟,然後過壹座橋,相傳會有“夢見壹只熊”(意為生男孩)。

偷洋蔥和蔬菜

據傳說,如果壹個未婚女孩在中秋之夜偷了另壹個菜園的蔬菜或洋蔥,就意味著她將來會遇到壹個如意郎君。臺灣省有句話叫“偷洋蔥,嫁個好老公;偷菜嫁好夫”指的就是這個習俗。

吃鴨子,蝸牛和芋頭。

中國西南的仫佬族在這壹天講究買餅殺鴨。南京的桂花鴨、鹽水鴨、張槎鴨,這個時候往往賣得很好。如果沒有發現什麽,帶壹只北京烤鴨回家吃,大概也不錯。民間認為中秋蝸牛可以明目。經過調查,蝸牛肉中含有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說明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但是為什麽壹定要在中秋節吃呢?有人指出,中秋節前後,螺螄是空的,腹部沒有螺螄,所以肉質特別肥。如今,在廣州,許多家庭都有在中秋節炒螺螄的習慣。

喝桂花酒

每到中秋之夜,人們仰望明月,聞桂香,想起吳剛剪桂花,喝上壹杯桂花酒,慶祝壹家人的甜蜜,歡聚壹堂,成了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以觀賞,還可以食用。在屈原的《九歌》中,有“扶馬而戰,飲桂漿”“飲桂椒漿”等詩句。可見中國喝桂花酒的年代已經相當久遠了。但是現在,人們大多用紅酒來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