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為什麽明代文學以小說、戲曲為主流?

為什麽明代文學以小說、戲曲為主流?

明代是小說、戲曲等俗文學昌盛而正統詩文相對衰微的時期。然而這種力量消長的變化並不表現於詩文數量的減少,而是表現在作品思想和藝術質量的蛻化。從時間上看,明代享國的時間分別大致與唐代和宋代相等,都是約三百年左右;從數量上看,明代詩文作家及作品的數量也遠在唐宋之上。僅《千頃堂書目》著錄的明人別集就大約有近五千種,《明詩綜》收錄的詩人也有三千四百多人;然而從質量上看,明代的詩文作家很難找到像李白、杜甫、蘇軾那樣在詩文方面做出劃時代貢獻的巨匠,缺乏唐宋詩文作家在藝術上的創新精神。

明代前期文學的發展,有個曲折的過程。除元、明之交產生了著名的長篇小說《三國誌演義》和《水滸傳》外,這時期沒有產生成就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間戲曲和民歌才有壹些新的開拓。

因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爆發而形成的元末農民大起義,聲勢浩大,使大部分地區陷入戰火之中。這種局面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知識分子和作家,有的參加了農民起義隊伍,有的因"避兵"而浪跡天涯,這就使他們開闊了視野,充實了生活體驗。在這些作家群中,劉基和宋濂是受朱元璋征召而參加起義軍的著名文人,傳說施耐庵是張士誠義軍中的人物,羅貫中則是因"遭時多故"而奔走湖海的作家。因此,羅貫中和施耐庵能夠在民間長期流傳的三國、水滸故事的基礎上,加工寫成《三國誌演義》和《水滸傳》這兩部巨著。《三國誌演義》以宏大的結構,曲折的情節,展現出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期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軍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種種鬥爭。作者描寫的鬥爭場面,千變萬化,各具特點,顯露出獨到的藝術匠心。和《三國誌演義》表現的對象不同,《水滸傳》是壹部反映農民戰爭的小說,它藝術地概括了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全書著力歌頌了眾多的起義英雄,不少英雄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性格鮮明。《三國誌演義》和《水滸傳》的創作成功,對後來的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小說的大量產生有著巨大的影響。

在詩文領域裏,也出現了壹些揭露社會弊病、具有壹定社會內容的作品。比如,劉基的壹些詩歌和散文就有這壹特點。劉基、宋濂、高啟是這時期重要的詩文作家,他們的創作,有的以傳記取勝,有的以寓言見長,有的善於駕馭五古,有的善於采用歌行,都取得壹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