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語文常識

關於語文常識

呵呵

我也快中考了

但是我不知道這些有什麽用呢

不過有人與妳壹樣呢

多做題,上課認真聽講,最後有什麽問題問老師,不懂問到懂,在壹些垃圾時間中,如吃飯洗澡坐車,便像看電影壹樣回想今天學習什麽.

考試的時候切記別緊張

說明方法的辨析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作詮釋、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舉例子、列數字、列圖表等。有的說明方法容易混淆,現分組辨析如下。

1.下定義與作詮釋

下定義是用簡潔而明確的語言,指出被說明對象的本質特點,把容易與它混淆的對象區別開來的壹種說明方法。如:“食物就是能夠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

作詮釋也叫註釋說明,它是對概念進行解說的壹種說明方法。如《看雲識天氣》中提到“虹”,課文解釋為:“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雲幕上,常會掛上壹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

這兩種方法都要以通俗簡潔的語言去說明事物的特點,但它們的表現形式、說明概念的嚴密程度有著區別。

從形式上看,下定義在說明事物本質特征時,常用判斷句式來表述概念;而詮釋可用多種句式表述。

從嚴密程度來看,下定義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說明的內涵和外延與事物相等,說明的對象與說明的內容可交換位置,意義不變;而作詮釋對說明對象的解說則往往側重事物某壹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說它的構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質的因素,因而說明的內容不能與被說明的對象變換位置。二者的區別可用圖示表示。下定義:甲是乙乙是甲√;作詮釋:甲是乙乙是甲×。下面舉例比較說明。

a.統籌方法是壹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下定義)

b.激光是壹種顏色單純的光。(作詮釋)

c.另壹種叫異養,所有的動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這壹類,它們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作詮釋)

a、b兩句都是判斷句,a句使用了下定義的方法說明統籌方法的概念,可以變為:壹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就是統籌方法。b句用作詮釋的方法從顏色上解說激光,如變為“壹種顏色單純的光就是激光”,那就是謬誤了,因為並不是所有“顏色單純的光”都是激光。c句不是判斷句,說明內容沒有解說“異養”的本質特征,只說明部分範圍,因而是作詮釋。

2.作比較和打比方

作比較是將兩種類別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現象加以比較來說明事物特征的說明方法。例如:

①.太平洋所占的面積差不多等於其它三個大洋的總和,比最小的北冰洋大十四倍。

②.大禮堂頂上藏著比北京新擴建的長安街路面還要寬的十二榀鋼屋架。

例①將太平洋的面積和其它三大洋面積相比,與北冰洋面積相比,這是同類比較。例②將十二榀鋼屋架與長安街的路面寬度相比,這是異類比較。

打比方是通過比喻的修辭方法來說明事物特征的壹種方法。如: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象“虹”。

這兩種方法都要選用人們熟悉的事物來說明。但構成方式和作用不同。

作比較構成的基礎是比較點,在同壹個比較點上鑒別事物;打比方構成的基礎是相似點,通過相似來聯系兩事物。比較下面兩例:

a.蠶的小小身軀是壹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廠”。(打比方)

b.別的動物都吃生的,只有人類才會燒熟了吃。(作比較)

a句中被說明的對象與喻體這兩種事物在功能上相似,從而構成比喻。b句將“別的動物”和“人類”兩者在“食物”上比較,構成比較說明。

壹般來說,作比較與打比方在表述方式上有所不同,作用各異。作比較常常通過敘述或說明的方式將兩事物進行比較,在比較中鑒別,把被說明對象的特征顯示出來;而打比方則是通過描寫的方式將被說明對象的特征形象地表現出來,給人以形象的感受,從而了解被說明對象的特征。

3.分類別與作比較的辨別

按事物的形態、性質、成因、功用等,將事物分成並列的幾個方面進行說明的方法就是分類別。如《看雲識天氣》對“高空薄雲”的說明,就是按狀態把這種薄雲分成卷雲、卷層雲、積雲和高層雲四類來說明的。

分類別與作比較不同,表現為:

第壹,從說明對象的關系看,分類別的被說明對象與分類別說明的內容有種屬關系;作比較的兩事物之間則是並列關系。例如;

a.作比較有同類比較和異類比較。同類比較是對同壹事物的兩個方面進行比較,異類比較是對不同事物進行比較。

b.同類比較和異類比較都有比,只是“比”的對象不同,同類比較是同壹事物的不同方面的比較,而異類比較是不同事物的比較。

a句使用了分類別,而b句是作比較。

第二,從說明的目的、作用看,分類別要求說明事物包含的範圍,以利讀者全面地認識事物;作比較要求說明壹事物有別於它事物的特征,從辨別事物,明白事物的特點。

在具體說明中,多種說明方法常常綜合、交叉運用,閱讀時要註意區分。例如《花兒為什麽這樣紅》壹文,在比較說明了自然選擇進程緩慢,人工選擇大大加快了它的進程後說“再如大麗花,原產墨西哥,只有八個紅色花瓣,人工栽培的歷史僅僅二三百年,卻已有上千種形狀、顏色不同的品種”。這句話,從上下文看,它使用了舉例子的方法,說明自然選擇進程緩慢,而人工選擇加快了花的演變進程;從這個例子本身來看,采用了作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說明人工選擇加快了花的演變進程;從作比較的構成看,通過列數字進行比較,說明了花的演變過程。由此看來,舉例子可用比較的方式,比較的構成可用數

表達方式 表述特定內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語言方法、手段,是表達方式。它是文章構成的壹種形式要素。表達方式隨語言表達的產生發展而逐步形成。現代寫作學研究提出“表達方式”這壹概念,延用至今。(節選自《應用寫作》學術月刊1993年第8期《表達方式之考察》)表達方式壹般認為有五種:

1、敘述 2、描寫 3、抒情 4、議論5、說明 。(1)敘述。敘述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壹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在寫事文章中應用較為廣泛。

(2)描寫。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再現給讀者的壹種表達方式。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壹。在壹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壹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壹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4)議論。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它的作用在於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壹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5)說明。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征、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建築、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五種表達方式,作為文章的形式要素,壹定要為內容表達服務。壹定的內容采用不同的表達來寫作,可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就是所謂表達功能。

五種表達方式按功能又分為兩大類,即再現客觀類和表現主觀類。

再現客觀類,包括敘述、描寫、說明;其***同點在於反映客觀物象,這就是說,在某地出現的事,寫出來再傳告到另壹地方的人,壹個行業裏創造的成果再向其他行業傳遞。作者在觀察、思考與表達時,多取客觀態度,力求真實表述客觀事物。

表現主觀類,包括議論和抒情。特點是表現主觀精神。議論表達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見解,抒情表達的是作者主觀的情感。壹般議論文的寫作,是作者在觀察生活發現有社會意義的問題之後,有題而議才寫成文章。作者在體驗生活過程中,產生獨特的認識和感受,有感而發才寫成壹篇抒情文。壹句話,主觀的東西向外轉化和傳遞,即所謂表現。

壹、詩歌鑒賞知識儲備

詩歌鑒賞所涉及的內容較為龐雜,如作家的寫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習俗、風格流派、思想內容、常用的表達技巧等,再加上相當多的考生對壹些詩詞的風格和表達技巧方面的術語並沒有清楚的認識,復習起來倍感艱難,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對其進行舉例歸類。

1、語言風格:精煉、含蓄、簡樸、清新、明快等。

2 、思想內容:寫景抒情、詠物言誌、邊塞征戰、即事感懷、懷古詠史、羈旅生活,惜春傷春、閨怨詩、愛國詩、愛情詩、鄉愁詩等。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3、表達技巧:表達方式有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考查的重點是抒情和描寫。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誌);描寫可分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景結情,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明暗相襯、粗筆勾勒和工筆細描;描寫順序有:所見,所聞、所感;感覺、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的變化;遠景、近景、上下;現實和神話相結合等。表現方法有渲染、烘托、映襯、反襯、化用、虛實相生、正側面相結合、情與理的結合、欲抑先揚、欲揚先抑、鋪排、含蓄、幽默、象征、聯想、想象。壹些常用的修辭格有比喻、諷喻、起興、借代、擬人、對偶、誇張、排比、反問、設問、襯托、反復、反語、委婉、互文、用典、化用、疊詞等。

4、詩歌的個人風格:大而言之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各詩家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又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形成各自的藝術風格。例如: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杜甫的沈郁頓挫、李白的豪邁飄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維的詩畫壹體、王昌齡的雄建高昂、高適的悲壯蒼涼、李商隱的朦朧隱晦、溫庭筠的綺麗香艷、李清照的纏綿悱惻、郊寒島瘦,“韓孟詩派”的奇崛險怪、陸遊的悲壯愛國等。此外詞還有婉約、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總的來說,詩詞曲的特征分別是“詩莊”、“詞媚”、“曲俗”。

5、篇章結構:常用的術語有層層深入、首尾呼應,有總有分,詳細得當,巧妙過渡,伏筆照應、鋪墊、卒章顯誌,以小見大。

二、掌握解題思路

詩詞鑒賞的主要內容是:語言、形象、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由於是簡答題,受字數限制,因此考生在解答時必須做到審清題目要求,準確概括要點。答題時要註意:

1、緊扣原詩的內容。命題者對這方面的考查目的是看看考生是否真正讀懂詩歌,因此對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的賞析, 必須結合原詩的具體內容來進行,千萬不要脫離原詩空泛而談,否則難以說明考生是讀懂了詩歌。

2、點面結合。如考查對詩歌的思想內容或表達技巧進行賞析,可以在概括表述的同時,適當展開對個別詩聯的簡析。

3、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相結合。如果是對整首詩歌的思想內容或表達技巧進行賞析,往往兩者是結合在壹起來進行表達的,很難孤立地回答其中壹項內容,也就是說,當要求賞析詩歌的思想內容或表達技巧中的壹項時,可以從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兩方面壹起來回答。

4、要用規範的術語。考生在答題的時候,盡量用上面提到的那些名詞術語來解答。

三、常見題型

1、內容主旨題解題指導

閱讀歐陽修《采桑子》,分析這首詞的內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雲物俱鮮。

鷗鷺閑眠,應慣尋常聽管弦。

風清月白偏宜夜,壹片瓊田。

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題指導第壹步認真閱讀詩句,整體感知詩歌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確詩中提到的地點(西湖)、時間(月夜)、人物(詩人)、事件(蕩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鷗鷺閑眠、風清月白),歸納時要善於摘錄詩中的詞語組合。第三步,根據“卒章顯誌”的特點揣摩詩人的思想主旨。本詩可抓住重點詞語或短語“誰羨”、“便是仙”進行理解。詩句中結尾句不是描寫,而是發議論,這正是解讀主旨的關鍵。前面景色描寫非常寧靜、美好,才會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覺。這種鑒賞題在解答時,通常切分為兩點,壹是根據詩句描述內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寫了……抒發了……”。

參考答案這首詞描寫西湖月夜,湖水和天光相映,柔風習習,夜鳥閑眠,壹片寧靜和美好的景象,好似人間仙境,抒發了詩人愛戀西湖風光和現實生活的美好情懷。

2、情感思緒題解題指導

閱讀白居易的《村夜》詩,分析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霜草蒼蒼蟲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門前望野田,

月明蕎麥花如雪。

解題指導第壹步,找出詩中所描寫的主要景物:“霜草蒼蒼”、“蟲切切”、“月明蕎麥”、“花如雪”。第二步,仔細審視這些景物所體現的特點,想到景語皆情語,以景傳情。不難看出前者冷清、愁苦,後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體現人物心態的詞語,如“行人絕”、“獨出門”等,尤其從“獨出門”可以發現詩人情感上有壹個轉變過程。表現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蒼蒼”和“花如雪”,兩種景象截然不同。

參考答案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由原先的孤獨寂寞,到獨自出門去排遣煩悶,看到了明麗景色而感到特別喜悅的感情變化。

3、表達技巧題解題指導

閱讀王勃《蜀中九日登高》,試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九月九日望鄉臺,

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

鴻雁那從北地來?

註 那:奈何,為什麽。

解題指導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或表達技巧,壹般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壹看語言有沒有特點(淺易、典雅、悲壯、豪邁、清新、質樸、委婉、生動、諷刺、詼諧等)。二看有沒有用修辭(比喻、擬人、對比、誇張、反問、設問等)。三看有沒有用特別的表達手法(如托物言誌、動靜結合、側面烘托、虛實相生、情景交融、對比映襯、聯想想象、描摹心理、刻畫細節、白描勾勒等)。頭腦中有了這幾個方面的輪廓,就可以逐壹對照詩句加以審視。從語言上看,出現了口語“那”,這首詩采用近似日常口語的形式,顯得淺近親切。從修辭上看,三四兩句采用對比,尾句還運用了反問。從表達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卻委婉別致。經過這樣的分析篩選,就可基本把握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了,解答起來也就有了方向,自然也就有話可說了。解答時要註意先說什麽,再說什麽,壹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層次清楚。如果思路不是很清晰,最好采用分點法,依次說。還要結合詩句來分析,這樣才顯得有根有據。

參考答案這首詩在語言上運用了日常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等,顯得淺近親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厭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獨在南方思念親人然而卻不能北歸,而第四句則采用反問“鴻雁那從北地來”,與前壹句形成強烈的對比,看似“無理之問”,卻使詩人的思親之情顯得特別真切動人。

比喻、借喻、借代、擬人、誇張、反復、對偶、排比、渲染、頂真這些修辭方法的作用並舉例。

附錄: 輔導員"古道西風"的回答:

運用比喻,可以使語言生動形象,可以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可以傳達出作者對生活中的事物的獨特感受。如:“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第向船尾跑去了。”用“踴躍的鐵的獸脊”來比喻“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寫出了看社戲途中的奇特感受。

借喻是比喻中的壹種,就是不出現本體和比喻詞,只出現喻體的壹種比喻。如:“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這裏用“自由花”來比喻人民得到解放以後的幸福生活,使抽象的意思具體化了。

借代可以使文章變化生姿。如:“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這裏用“旌旗“借指軍隊。

擬人可以使語言更生動,使文章更有文采。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將延安人民的歡迎場面生動地展現出來了。

誇張往往故意誇大其詞,對所表達的內容進行強調或渲染。如:“整個老城像壹座燒透了的磚窯”。

反復的作用是強調所說內容。如:“盼望著,盼望著,……”強調了盼望的急切。

對偶能使語言整齊和諧,音韻鏗鏘,增加文章的美感。格律詩常它來勾勒畫面,如:“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排比可以鋪排文意,舒展內容,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還能增強語言的氣勢。